生 产 队

作者: 书生已老 | 来源:发表于2024-01-12 06:00 被阅读0次

寒风呼呼地吹,寒云把天空遮了个严严实实。一队男女几十人,在队长带领下,有的挥舞锄头,把土挖起来;有的担着粪箕,装了土,一个跟着一个,担到凹处倒掉。有的高声说话,有的哈哈大笑,男女之间互相打趣,老少之间互相打趣。天是冷,但社员的额头却冒出热汗。一个队的人,只有会计戴着块手表。有人问会计,几点钟了?会计抬起手看了看表,说:“十点半钟了。”队长一听,时间不早了,下令收工,放大家回去吃饭。这场面是干什么?生产队的社员在干活,把山地改造成水田,准备来年用来种植水稻。

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生产队解散,这样的场面只留在记忆中。我们这代人是在生产队里长大的,学校里不读书的日子,就跟着大人到生产队去干劳动,在实践中体验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农村,什么是群众;体验粮食是怎样得来的,“艰辛”两个字的内涵是什么。

我们队的生产队长姓陈,个子虽然不高,但身子很结实。挑担子的时候,五六十公斤重物压在肩上,健步如飞。砍包谷杆,镰刀快汪汪、亮闪闪。只听见嚓嚓嚓的响声,一下就从地头砍到地尾。在队里,他是干活能手,犁田耙地,播种薅锄,手上活计样样来得,全队人学习的榜样。他不但会用手打算盘,还会用脚拇指拨动算盘珠子计算得数,堪称一绝。陈队长识字不多,只上过两年小学,上面来文件,他连读带猜,知道个大概意思。用他的话形容,就是“花花地认得几个字。”

他是一个生产队的最辛苦的人,别人睡下了,他还坐在灯光下,吸着水烟,谋划明天要给男劳力安排什么活计,给女劳力安排什么活计,还有小脚妇女干什么活。一个队的人都得照顾到,不能少了谁,让大家能挣到工分。这个安排也不能凭空,需要预先作出调查研究。比如割小麦,你得提前去查看;比如挖秧田,你得去看河里是否有水提上来,泡在田里;比如打场前,要研究在哪里设置一个土场坪才最合适。

为了政治宣传需要,当时的大队上,给家家户户装了个纸喇叭,挂在墙壁上。每个生产队有个“总台”,设在队部室里。天刚亮,上学的小学生在街巷里走动,陈队长拿着钥匙,开了广播室的门,接着广播里就传来先导曲:“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大救星……”听到歌声,我们队24户人家的社员知道了,该起床了,该出工了。这首第一红歌唱完,陈队长通知:“女劳力到山凹子铲玉麦,男劳力到流沙沟薅秧,小脚妇女粪场上捣粪。”最后不忘说一句:“不要磨磨蹭蹭,我已经出工去了。”

早晨社员出工干活约三个小时,下午12点半左右继续下地,要劳动到五点左右才会收工。有时也加班,比如拖拉机来耕蚕豆地,师傅连天连夜干活。队里的农民,当然不是全部,只是部分,要去把蚕豆束抱开,让大铁牛好犁田过去。加班的人队里会多记给一份工分,或是让他们休息一天不出工。

早晨大家精力充沛,一下地就要干活到放工。太阳逐渐升高,干活时间长了,累了,但队长不会下令让大家停下来。既然疲乏,自己轻松一下是生理需要。社员自然有对付的办法,该锄两下草的,缓慢锄一下,没谁会怪你,干慢点是可以的。男社员走到埂子上去,蹲下来,抱着烟筒吸锅烟,这是允许的;女社员不会吸烟,跑到树林里或是背静的地方方便一下,多耽搁些时间也是可以的。最难的是队长,他从一下地就要一刻不停地干活,在前面带领着,做出榜样。唯有这样,才有资格批评那些实在不像干活的偷懒者。

下午干活时间长,农民又没有午休习惯,很容易疲劳。通常在两点这段时间,队长安排社员休息,叫做歇稍。休息的时间会在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借此来错过骄阳照射,等到挨晚些继续干活。大家戴着篾帽,蓑衣放在埂子上。休息了,有的躺到蓑衣上去,把篾帽脱下来遮着脸睡觉。睡过去了,鼾声如雷,风吹着,天望着,感受是别样的。有的围在一起玩纸牌,也有的凑过去看人家玩,参谋这样那样的意见;有的慢悠悠吸烟,吸一口烟,仰着头看地里的庄稼,或是想想心事,再吸下一口;年轻的妈妈,趁这段时间,跑回家去给孩子喂奶;有的担心锅里熬着的猪食水干了,跑回家搅了面在猪食里,把锅端起来,再返回来。要做新娘的姑娘们,借了这个时候,缝鞋垫或是编织毛衣,忙做嫁妆。没事可做的,她们聚在一处叽叽喳喳说闲话。通常女性不和男性在一处,中间会隔着些距离。

我们队在河边有片沙地,去那里做活,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陈队长觉得,早上去干干活,回来吃吃饭再去,路途上太耽搁了。后来形成惯例,只要是去沙地做活,要送中饭去吃。给一队人送饭的任务,安排仓管员。他早上就不随大家下地了,留在家里。然后一家一户通知,饭要做早些。小学里的学生还没有放学,仓管员就在街心里叫喊起来:“送饭了,送饭了……”大家听到喊声,赶紧拿了准备好的饭盆跑出去,放进仓管员的谷箩里。有的人家饭菜分开了盛,有的人家饭菜和在一起盛。

送饭去田里吃,你吃什么我看得到,我吃什么你也看得来,相互有比较。社员们都希望面子上好看些,所以,各家的菜都会比平时做得好些,多放一点油,或是炒两个鸡蛋。能吃肉那是相当高的待遇了,一队人的饭菜里基本见不到。即使有人家送了熬熟的老腊肉,也要切成片,埋到米饭下面。队里流传一句话:“有肉埋在饭底上吃。”比喻你这个人是不显山露水的财主。

悠悠往事,并不如烟。曾经红极一时的生产队,大浪淘沙,江流奔涌,如今变成了历史的一个名词。世上没有什么会是永恒的。

相关文章

  • 夹皮沟 六

    第六回 五七生产队 什么是“五七生产队”?年轻的朋友可能都没听说过吧? 1966年5月7日,“全国各行...

  • 记忆中的葬礼

    记得我在村小上学的时候,那时的村小在第二生产队村后的角落里。第一生产队和我们村是相互连接的,第一生产队里只住着十多...

  • 好大雪【一】

    我们的故事从这一户姓郭的人家开始。郭姓在石门沟生*产*队仅此一家,早些年从本*公*社另一个生*产*大*队迁徙而来。...

  • 章基黄家桥,今日分外娇

    章基与黄家桥是连在一起的四个生产队。章基有河东河西,分别是当年的常熟县横泾公社,罗荡大队的第7生产队和10生产队;...

  • 平凡的路第一章(四)

    南小河村有五大姓,贾,杜、张、崔、郭五个大家族。其中贾姓家族最大,人口主要分部在第一生产队和第五生产队...

  • 【当代故事】拆迁

    往早了说,我应该是淳风桥村第八生产队的农民。那时的第八生产队还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农村模样。全队八成以上的土地都是农田...

  • 童年的乐园—七队

    我的童年的家,在一个生产队的旁边。 生产队名为第七生产队 。我们小时候不明就里 ,就叫它七队! 七队是被我家所在的...

  • 《样板年代》18.普及样板戏,政治是第一

    从县里开会回来,陈部长就找到公社文书,调出下乡知青的档案材料,查找团结大队第九生产队的乔玉良。不错,团结九队是有这...

  • 第六生产队杂事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引用诗人艾青的名句来表达我对记忆中故乡的思念,用通俗易懂的语...

  • 第六生产队杂事录

    作者:塔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引用诗人艾青的名句来表达我对记忆中故乡的思念,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 产 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rx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