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打开手机,就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涌来:深圳某父母家暴女儿的视频被曝光,河南某男子对中学老师猛扇耳光,杨幂刘恺威宣布离婚了……
在各种新闻报道之后,还有各家媒体大V加以评论,舆论监督的力量越来越厉害了,小事发到网上也会有几万人点赞,普通人遇到困难也能发一篇长微博诉冤。
可硬币都有两面,新媒体时代,也有一些我们需要小心的陷阱。
1、一面之词的骗局
在科技的发展下,地球真的变成一个村了。无论是偏远山区留守儿童的新闻,还是大洋彼岸国际友人的消息,都长了翅膀,能迅速飞到手机上。
似乎全世界都能尽收眼底,然而,这个盛世下的失语者仍然存在。
比如滴滴司机遇害的新闻,无人问津。
11月26号,贵阳一名滴滴司机遇害,凶手是一名23岁的青年男子。行程中犯罪嫌疑人迟到胁迫受害人抢走现金1000余元,手机转账1100元,后因害怕受害人报警,便将其杀死,抛尸河中。
这件事情没掀起什么浪花,滴滴官方也没有出来表态。
为什么空姐乘客遇害得到了大家的关注,而司机遇害却没有?
因为多数人不会成为滴滴司机,大家认为和自己没关系,而且这件事没有“空姐”、“少女”这些引人关注的标签,媒体也认为这没什么新闻点。
每个人都会成为乘客,而滴滴司机只是少数,大家都愿意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
乘客遇害时,滴滴司机似乎站在了强势的位置,只要乘客上了车,就缺少安全保护机制。实际上,司机也同样缺少安全保障,出租车司机被乘客伤害的事例并不少见。
你看,媒体揭露、传播的事情也有侧重,那些有热度的,数据好的,总是大家关心的重点。即使发声渠道变多了,信息传播变快了,还是有许多像滴滴司机一样的“失语者”。
即使是在媒体大肆报道之下,也可能有一些不被倾听的声音。而只听一面之词就下结论是不明智的。
就好像乘客被滴滴司机伤害人尽皆知,似乎滴滴司机这个群体里有很多恶人,只要乘客上了车就缺少安全保障,殊不知司机也同样面临安全隐患,遇到可疑乘客去偏僻地方时,心里也会打鼓,又不敢拒载。
我们通过媒体看到的世界,有时过于片面,而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看到了全部,对事情妄下论断。
只听信一种声音,然后就被迅速拉拢过去,这样是很可怕的,这种人最容易被人当枪使。
陈铭说:
年轻人被媒体的声音蛊惑,会成为子弹,成为某些没有那么坚定价值底色的表达者谋利的工具。
保持清醒并且学会独立思考,是很重要的。
2、信息茧房的桎梏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比如现在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猜你喜欢”,在新闻类APP里,只会推荐符合你喜好的新闻,而那些你不关注的,则不会出现。
为了吸引粉丝,自媒体的内容也少不了“猜你喜欢”的意味,就是拣你爱听的内容说。
在山东商河李庙村,有一群妇女,平均学历不到高二,每天坐在电脑前,就能月收达到7000,她们不做微商,也不是传销,靠的就是自媒体。
通过模仿自媒体大V,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只要进行了全方位的快速培训,就能创造出有流量,能传播的爆款。
这个工作室现在已经关门了,但所有的爆款都离不开的底层逻辑就是,写粉丝喜欢的内容,粉丝爱看什么就写什么。
被这种内容包围,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自己、对事情、对世界的认识失真。
比如某流量明星,为什么明明唱功不行,还对自己特别自信?
因为整个团队都会恭维他,工作人员不敢说他不好,合作方有求于他,粉丝更是满心的夸奖,周围的人会说,微博上那些骂你的人都是别人买的水军,黑你的人都是别有用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是双商再高的人,也会逐渐认为,我真的很厉害。
对普通人来说,虽然没有达到这么夸张的地步,但也逃脱不了信息茧房,手机里的各种信息,都是自己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种现象或许无法完全避免,但要记得提醒自己,试着去接触一些新鲜领域,眼界和生活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3、容易对抗的情绪
在发声很方便的时代,撕逼也很方便。经常看到有陌生人在网上对骂,原因很简单,大多是因为观点不和,我喜欢的明星你讨厌,我支持的观点你反对。
最典型的女权问题,还有医患关系等各种纠纷,在面对问题时,持不同观点的人会分裂成不同的阵地,进行争论,最后变成对骂。
前几天看奇葩说冠军陈铭的采访。
他最担心的,年轻人可能会掉进去的陷阱就是“被媒体的声音蛊惑”。某一种声音,就能迅速把他们拉拢过去。
他说:“尤其是我们这些深谙语言传播和表达力量之道的人,你必须要有价值底色在后面维系着,否则真的太危险。”
当记者问到:“所以你想用自己表达者身份改变一些现状?”
他说:“是。”
记者说:“不对抗现状吗?”
他说:“喏,这就是媒体作用在年轻人身上的结果。”
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走向偏激,为了博眼球流量,遇到问题便是激烈地批判和指责,持不同观点的双方对立起来,从开始的观点争论,到最后不可避免的人身攻击。
很多平台变得戾气越来越重,一些有趣的人渐渐退出了。
这样一点也不好。
有的人说,这种对抗,是一种勇敢,是有棱角。
可是你要知道,互联网是一个大家都能摘掉面具的地方,没有熟人之间道德面子的束缚,你我互相不认识,当对抗情绪上脑的时候,骂你一句怎么了?
这种咒骂的成本极低,甚至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和压力的出口。
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包容性越来越高,我们呼吁自由,包容不同,另一方面,网友却越来越严格了。
说话没有考虑到方方面面,有一丝疏漏就要接受指责,有一点点男女不平等的蛛丝马迹,就要被口水淹没。
这种指责的口气、方式,跟媒体没有关系吗?
更让人难过的是,在这些对抗中,很多人被愤怒冲昏了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伤害别人,原本可以是平等、理性的讨论和沟通,最后变成了撕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