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39838/a4fd5d0b02243fd8.jpeg)
文/折耳猫
我是看了别人写的影评才决定看这部电影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部教育电影,另一方面也有一点幻想:或许我能写出更好的影评。
电影讲述的是一群活泼、自由的年轻人和一个打破传统观念的教师之间的故事。
在基丁老师的感召、影响下,这群年轻人再现了“死亡诗社”俱乐部,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听从内心声音的指引,勇敢做自己,大胆地去追寻自由。
01
在这部影片中,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基丁老师让大家把课本的前言撕掉、诺兰校长指责基丁老师开放的教学方式……
恰恰也是这些增加了这部影片的看点。
在院子里训练学生们走路,要有自己的步伐、节奏、方向,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顺从会带来危险。
基丁老师深刻地阐明教育的根本:学会自我思考。
这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他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可诺兰校长对这些却不为所动,只留下一句:你只要能让他们守纪律,把他们送入大学就行了。
不但展现了保守教育对人的天性的压抑,也体现了教育者对非民主教育教学方式的故步自封与不愿变革。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越来越被更多人认可与接受,因为它更能回归到人的价值上来。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可见,教育——其实是唤醒,唤醒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唤醒一个人的向上、向善。
02
教育是伴随一生的,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自我教育。
基丁老师唤醒了尼尔心中对演戏的渴望与坚定,也更加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内心的呐喊。
由于父亲一心想让尼尔专心学习,从不问尼尔想做什么,因为尼尔演戏,一怒之下,便决定让尼尔去读军校。
然而这次,却没能如愿。
尼尔自杀了。
尼尔的自杀是对家庭专制主义的一种讽刺,更是一种绝望的抗议,他渴望自由,渴望被接受。
一颗子弹拯救了尼尔,天堂也许不再有压迫,在那里,你会是天生的影帝,绽放属于你的精彩。
可怕的不是犯错误,而是愚蠢得执迷不悟——尼尔父亲要求学校开除基丁老师,认为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在与儿子的沟通上,观念是一部分,可连最基本的体恤和理解,尼尔父亲也没有做到。
03
诺兰校长开除了基丁老师,他接替了基丁的课程。基丁老师回来收拾东西,正好他在上课。
伴随着绵延、悠扬而有力的音乐响起,基丁老师强忍着对学生的不舍,准备转身离去。
安德森站起来了,奥弗斯特里特站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站起来了……
“O Captain,my Captain.”……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9838/f7dc3203beeb8a81.png)
基丁老师回以会心的一笑,这场面仿佛在眼前挥之不去,令人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虽然他被开除了,但是自由、民主的种子却播撒出去了,相信他们会带着希望、祝福追逐美好的明天和真正的自我。
也许再也不会有一个叫基丁的诗人带他们做那些荒诞无稽却颇有乐趣的事,但他们知道,曾经有过一个,教会他们战胜胆小的自我、直面真实的自己,这就够了。
画面定格在这一刻,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究竟什么才是适合的教育……
04
电影在人物的塑造和题材的选取上恰到好处,亲情、友情、爱情和师生情都有涉及,看似基丁老师的篇幅并不多,但是他却是串联整部影片的线索。
从开学典礼——死亡诗社——撕毁课本——尼尔演戏——开除基丁,随着镜头的不断推进,基丁宣扬的自由观念更深入地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而诺兰校长和尼尔的爸爸则是影片中批判的那类人的代表。
尼尔的形象很有代表性,象征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趋于父母或长辈的压迫或是现实,把真实的小我紧紧地封闭起来,做一个听话的人。
可能有人会说尼尔还有别的选择,但是实际上,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局限性——选择还是有限的。
也许优秀的教师在学生们看来并没有等级之分,只是一个能够陪伴他们看清现实、认识真理的伙伴。
毫无疑问,基丁老师就是这样的伙伴。
影片看完了,基丁或许会离开,“死亡诗社”也许不复存在,但是自由——依然在。
让我们举起手中这支“自由”的火把,照亮前行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