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时听几个同事聊天,说起自己的孩子的种种叛逆表现,唉声叹气,一副黔驴技穷,无可奈何的表情。一个说自己的儿子,头发长了叫他剪发他偏不剪,叫他不打网游他偏要打;一个说自己的女儿,每个周末叫她星期六把作业做完她偏不做,非要拖到星期天晚上才做,如此种种,似乎罄竹难书。
心理学一般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两次叛逆期:第一次是3~5岁,第二次是12岁到20岁。它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步成长完善的心理过渡期。从人成长的角度来说,这个生长期的到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但我认为,但叛逆期到来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叛逆行为和叛逆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
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3~5岁时有没有出现过叛逆行为和叛逆现象,我毫无印象,一点儿也记不得。但是12岁至20岁之间,我记得自己好象没有发生过逆反心理和叛逆行为,过得风平浪静,顺风顺水,水过无痕。至少我不记得那个时期翻起过叛逆的剧烈浪花。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64874/c27a9cb227cf8d3a.jpg)
细想起来,这可能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那时候父母忙于生计,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我。二是我的父母对我一直比较尊重、信任和宽慈,很多时候都能够容忍和顺着我的性子。因此我记得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什么相样的激烈对抗,感觉就那么和和顺顺、波澜不兴地过来了。
回顾儿子的成长过程,他幼年时期的一些表现我是记得清楚的。他三岁多的时候,我带他去超市买东西,他常常抢着要推购物车,由于力气不够,把小推车推得歪歪扭扭。当我赶紧伸手想帮忙推的时候,他会神情固执,态度坚决地把我的手拨开,口里还不停地嚷着“不要,不要”,让我颇为意外,只好由着他推得歪歪扭扭。他5岁左右的时候,我带他回老家,在机场拿了行李,抱着逗乐的心理对他说:“儿子,帮爸爸背背包。”,边说边将一个大挎包挂到他肩上。他二话没说背着就走。但毕竟人小力弱,包又有些沉,他走得跌跌撞撞。我怕累着他了,赶紧追上前去,想取下挎包。没想到这小家伙侧身闪过,执意要继续背。我只好由着他再背一段路,笑着看着他歪歪倒倒的样子。直到实在没力了,他才心甘情愿地让我拿过包。我后来知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
在他初中高中阶段,跟他相处,总体来说没有出现过激烈的心理对立和行为对抗,相反很多时候,都能相谈甚欢,行动一致,配合默契。不是因为他没有个性和脾气,而是平常相互沟通比较愉快,话题比较投缘,愿意跟对方说话,容易听得进对方的意见,而且我一般比较尊重他的意愿,较少勉强他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有时觉得他的想法和做法确实不对的时候,也不急于当场纠正,而是采取冷却处理方法,事后找合适的时机因势利导,给他留点台阶和缓冲的时间。他冷静思考以后,大多都能够接受。有时候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也会站在他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会如此的坚持?此时我常常会发现他的坚持不无道理。如今他已上大学,所谓的叛逆期就这样接近尾声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64874/35a60bf08de45594.jpg)
因此,我觉得,虽然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这个时期,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叛逆行为。会不会出现叛逆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适时调整。如果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形成,父母还是用教养婴儿的方式来对待他(她),孩子自然会反抗。如果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父母还用以前教育儿童的方式教育他(她),孩子当然也会反叛。叛逆现象实际上是日渐长大的孩子对父母已经不合时宜的过时的教育方式的反抗。有统治才有叛逆,有压迫就有反抗。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地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的事实,并及时地调整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和教育方式,叛逆行为就很难发生。没有作用力,自然不会有反作用力。
一个孩子有勇气叛逆,有能力叛逆,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很多父母,特别是初为人父人母,往往缺乏经验,又望子成龙,教子心切,常常缺乏耐心和方法,却又自以为是,总觉得自己是父母,吃的米多,过的桥多,什么都是对的,肯定比孩子高明,孩子就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有些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下意识地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物,认识不到他是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随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有些人把过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定下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要求苛严,让孩子感到不堪重负,压力山大。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叛逆行为很多都属于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假如孩子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奋起反抗,逆来顺受,很可能会被无知、性急、武断的父母“玩死”,导致心灵的损伤和人格的缺陷,为未来的人生埋下危险的“定时炸弹”。从这个角度想,孩子叛逆行为是值得赞许和庆幸的,它至少说明你的孩子勇气可嘉,敢于抗争。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64874/dbb96225c6792458.jpg)
有一次在一个心理咨询师朋友那里,见到一对神情十分焦急的夫妇,带着一个十三四岁男孩,前来求助。他们说这孩子整天不说话,也不愿意见人,把自己关在房门里不出来。他们敲门叫他出来吃饭,叫多两次,他就大喊大叫,脾气暴躁,弄得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边说一边眼圈都红了。心理咨询师朋友听了说:“脾气大好呀!有脾气说明还有救。”言下之意,如果没脾气,那就难办了。夫妻俩听得一愣一愣的,摸不着头脑。
中国的传统教子文化一向教育倡导孩子“听话”、“要乖”。如果“不听话”,那就肯定不是一个好孩子。这使父母对孩子的“不听话”普遍感到焦虑。左邻右舍、街坊学校也常会予以负面评价。想想也是挺荒唐的。一个有自己独立脑袋的孩子,干嘛非得“听话”呢?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被驯化成只懂得听话的孩子,他们大脑的创造力又何以充分地发展呢?
因此,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没必要谈虎色变,大伤脑筋。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宽厚包容,平等沟通,因势利导,把那股成长过程中的能量引向积极向上的正确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