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生谁的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对话。
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老师,情绪控制太难做到了,我其实道理都懂,也知道自己发脾气时会乱讲话,既伤害孩子又伤害我自己。可是,我那股气一上来,就啥都忘了,那些气话明知道不对,还是忍不住要说,感觉非要说了才解气。等过后又来后悔,又很内疚。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能控制好情绪呢?我觉得自己只要把情绪控制好了就什么都好了。”
我问她:“你通常什么时候会发脾气呢?”
“就是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咯!”
“比方说?”
“比方说,他放了学回来不写作业,我叫他一次两次还好,多催几次我就想发火了!”
“嗯,孩子放学回来不写作业,你催了几次以后是什么感觉?”
“生气咯!”
“还有吗?”
“还有,烦。”
“那么你是如何看待孩子、看待自己的?”
“我觉得他太不听话了,觉得自己很失败……”
“他不听话让你感觉自己是怎样的?”
“他不听话让我感觉自己很无能,搞不定他。”
“所以,你是在生谁的气?”
“我生他的气啊,是他让我感觉这么糟糕。”
“好,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头天晚上有个仙人给了你一粒仙丹,告诉你只要给孩子吃下他就会好好写作业了,并且你知道这个方法被好多人用过,的确是很灵的。然后今天,孩子回来了不写作业,你知道可以用那粒仙丹了,那你这会儿还会生气吗?”
“那我肯定就不生气了。赶紧给他吃仙丹。”
“为什么就不生气了呢?”
“因为我知道自己搞得定他了呀!”
“所以,你到底是在生谁的气?”
“哦,我明白了。我是在生自己的气,因为我觉得自己搞不定他。”
这是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事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生别人的气,其实不是,惹气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惹气我们的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那个我,也就是心理学里常说的内在小孩。
我们身体里住着很多小孩,他们可能是3岁、5岁、16岁的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年龄,发生了某件事情,激起了我们的强烈感受,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种感受就藏进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等我们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形时,那种熟悉的感受就像一个开关一样,啪的一声就打开了我们情绪的闸门,那未曾被解决的情绪就冲了出来,困扰现在的我们,让我们重新感受当时那强烈的情绪。比如生气、愤怒,比如伤心、委屈。
十年前的症结
讲个故事。
我记得自己在八九岁的时候,家里除了原有的房子之外,又在步行距离20分钟左右的地方分了一间单间,而我跟外婆就在每天晚饭后去那边睡觉,第二天早上再回来吃早餐。
有一天早上,我走路回到家,敲门后父亲过来开了门,我当时脑子不知在想什么,一声没吭直接就进去了。父亲生气地说:“人都不叫,这么没礼貌!出去重新来!”说着就把我推了出去。我当时就愣住了,站在门口觉得很委屈,因为我平时并不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只是当时不知怎么就忘了。同时,要我重新敲门叫人才可以再进去,我也感到十分尴尬,觉得下不来台。我就这样默默地站在门口,直到差不多要到上学时间了,母亲才打开门,冷着脸叫我进去,后面的事情我就忘了。
十年后,大学第一个学期。有一次,一位同学迟到了,像以往迟到的同学一样,悄悄地溜进教室就坐下了。这时讲台上的老师慢悠悠地说:有些同学,很没有礼貌,迟到了招呼都不打就这么进来,我希望你出去重新来过。
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十年前的记忆瞬间出现,我紧张地看着那位同学,那可是一位一讲话就脸红的姑娘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多难堪啊。正在替她感到尴尬的时候,万没想到姑娘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走了出去,站在门口大声说:“报告!”等老师说完“进来”之后,稳稳地走回座位坐下。整个过程大约只有一分钟的时间。然后,老师继续讲课。而我不断地偷偷看她,以为她会羞臊得哭了。然而,她没有。
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这份多年前藏在内心深处的尴尬和羞愧就随着这位同学的情景再现跑了出来,并且通过她的坦然得到了疗愈。我意识到,原来,当时我也可以这样平静地处理这件事情。其实就是犯了一个错误,坦然面对和改正就好了,不需要那么难为情。以后再也不怕遇到这种事情了。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具有代表性,生活中真正常出现的情况是,十年后的当事人也是我们自己。
试想一下,如果在大学课堂迟到的是我,当我听到跟十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批评和指令时,以我当时的感受,我的处理方式一定是跟十年前一样的。那就是坐在座位上尴尬,没有勇气站起来,走出去,重新来。即使真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肯定也会羞愧难当地哭一会儿。但是,如果在我八九岁发生那件事的当时,父亲只是温和地提醒我:“咦,今天怎么都不叫人啊?”我很可能就会不好意思地说:“哎哟,忘了。爸,早!”
觉察真相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8岁时的我当时没有得到处理的情绪,是如何成为十年后的情绪开关,将一个孩子应对压力和处理情绪的方式在成年人身上重现。
有一位42岁的学员曾经分享说,因为她10岁时被父母冤枉,并且她当时情急之中为自己辩护的言辞反而成为父母冤枉她的新理由,这令她十分委屈和愤怒,但是无从表达。所以,她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多年以来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被冤枉,而且,在受到委屈的时候,她会默默流泪,不解释。
还有一位学员小的时候曾经被同学捉弄。那在笔盒里发现毛毛虫的恐惧和之后又被嘲笑的羞恼情绪没有得到安抚和处理,所以成年后的她对于任何有一点点调侃意味的玩笑都会反应过度。
所以,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是我们内在那个小孩在害怕,当我们生气的时候,是我们那个憋着怒火的小孩在生气。跟别人无关,跟我们自己的孩子无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为眼前的事情生气,而是为多年前没有解决的问题生气。我们也不是对眼前的人生气,而是对自己生气。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多一份觉察。对孩子和自己都多了一份包容。知道自己的养育模式还在受那个没有长大的自己影响,我们便可以更多地去探索和了解。知道我们还需要将幼年时应对压力的模式升级更新,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