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为什么我们会对历史人物真情实感?

为什么我们会对历史人物真情实感?

作者: 一疗程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12:11 被阅读0次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即当自己看某个人的专著,特别是传记的时候,很轻易会对此人产生很强的好感。即使历史上对此人已经定性,或是贪官、或是卖国者,或是其他。

但我们看传记,或在具体情境里面认识某个人的时候,这些标签都会淡化。反之,他的某些无奈、挣扎便会增强。从而让我们觉得,其实他也没那么坏。

这便涉及到两套评价标准,一是从历史、结果评价,即此人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危害,以至得到什么样的评价,这便是所说的“功过有后人评说”,此功、过,是由客观历史标准形成的。二是从环境、过程评价。我们抛弃或淡化他所造成的结果,反而将眼光专注于他的成长经历、他的选择挣扎,以及他的迷茫困惑,这个时候,我们便很容易进入他的世界,理解他的选择,甚至对于他犯下的过错,亦觉得情有可原。因此会淡化他个人的错误,反而会觉得是环境、社会、经历造就了他。

在法律上有两种正义,一种是过程正义,所追求的是每个人选择机会的公平,如中国的高考,每个人都有高考的权力。一种是结果正义,所追求的是结局公平,如美国大学不断绣像入学成绩、而增强族裔因素,不断调整各族裔入学比例,以追求种族间教育间的平等。

大家着力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并不存在绝对的是非,各有道理。我们挖掘社会、成长经历等个人选择的影响,了解个体选择在大环境下的无奈与挣扎,对于警惕自己或读者颇有益处,但不必因自己的同情而去试图改变已有评价,而应该只将事实摆出来,任读者自己体会、评价。事实上,凡是基于国族、正义而作出的历史评价,无论当事人如何挣扎、如何不得已,所造成的结果是事实层面的判断,并不能轻易被动摇。假如我们基本于情感上的认同或共情,而选择为其洗白、辩护甚至美化,用另外的角度(即逃脱出历史、民族、国家)来进行评价,如《通往北京的道路》那样,为殖民者洗白美化,则大可不必。

对于历史人物,可以同情,实不必美化。更不必站在民族、国家、道德、正义的对立面,实施洗白。

我们会对历史人物真情实感,是基于对其人生某些经历的感同身受,与其人格魅力的认同。既是如此,我们自身需要承担自己的选择结果,历史人物也是。假如为其修改自己的人生准则,则非读书、学史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会对历史人物真情实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zz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