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从腹稿到杀青定稿历时7年之久,32年口碑相传,90次印刷,畅销130万册,成为打开中国乃至世界人视野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一直居高不下,稳居每年各大读书平台的C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97076/d46cc2234ec9bf9d.jpg)
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是为了应付历史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明代经济史的论文,囫囵吞枣的阅读了个大概知识点,并没有沉下心去深入阅读,只记得全书分七个章节,每一章讲不同的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历史分析。而当时的我,也只是把它当作课堂上装逼的利器。
两个月前,有一部穿越剧大火,叫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很多人对电视剧里关于人的称呼表示很疑惑,一时不知道是写的哪个朝代。起初,我以为是明代的官话,于是打开《万历十五年》寻找答案,一看就是两遍,而且总想往回找补,以至于每分钟阅读速度只有52个字。
打开书的第一部分是字数比较多的自序,是黄仁宇先生1981年1月写于美国的,着重交代了自己写这本书的背景、过程与初衷。他语言诚恳,可读性强,足矣让专业与非专业的读者一下子扎入作者的思想中去。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
全书内容言简意赅的分为七章,分别围绕万历年间七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展开,以人物为核心,交代了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盘根错节的问题。
这样的逻辑安排好处在于,让专业的读者一目了然,清楚的知道作者叙述的对象,阐述的主要观点,让非专业的读者不至于混乱,理不清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毕竟不是谁都能张口就来明代的皇帝年号排序,大臣所伺奉的皇帝人名的。
当然,任何一本被称之为好书的书,无疑它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浓浓的日月精华,以及作者横溢的才智与思想的光芒。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此理。
我在阅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真的恨不得像狗啃骨头一样,把作者的认知都划线,然后吸收掉,希望它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我读的慢的原因之一。因为精彩的论述与恰到好处的点拨实在太多了,不忍再让它溜走,读到第三遍仍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犹如初恋般耐人寻味。
合上书,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万历皇帝》,通读此章,犹如一个活生生的皇帝就在你眼前晃悠,他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有大智慧也耍小聪明,偶尔还会说点无伤大雅的小谎,实在拗不过廷臣干脆回避不见,一别就是几十年。你会忍不住感叹,哇,皇帝也是个普通人啊,皇帝也挺不容易的,天下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很多时候他甚至活得不如一个普通人洒脱、自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97076/8ca0c9bd95385162.jpg)
黄仁宇先生遍读明实录,帝王起居注,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事例,重大的历史事件把万历皇帝的生活与思想,撕开一个血淋淋的口子让读者走近窥探……
其次,是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这一章说的不仅仅是明代军事、军权、军备,更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说明了明代军事落后的原因,差距与不可逆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97076/bf4394dec1ece07a.jpg)
另外,这一章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得到很多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遥远的政治与军事的确与我们没啥关系,但工作中团队的管理,人际关系的经营却又时刻困扰着我们,所以我特别建议职场经理人好好去研究这一章,最好把它放在床头。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有一个,不希望独特的你错过这样一本了解中国历史的好书,也算是我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个交代。
总而言之,明代的败坏是坏在根子上,从朱元璋建制开始,在政治制度上就埋下了社会地雷,后代是一踩一个准。无论是吏治,军事制度都是如此。正如黄先生所述,“民穷”的根本原因不在国家的赋税过重,而端在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
至于,书中关于官场的狡诈,皇帝的隐私,武器的神奇以及哲学的思考,就留给各位去细细品味吧!不剧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