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什么叫关于电影的电影呢?笼统的说,它讲的就是一群人拍电影的故事。等于说是电影中的电影故事。这听上去有点像“俄罗斯套娃”,形式结构上又有点像文学里的“元小说”。当然,我们以下推荐的各自侧重点又不尽相同:有侧重创业励志的,有变相反映电影内幕的,有借戏中戏表现人格分裂的,也有借拍电影题材普及电影理论知识的等等。另外,看这10部电影还能了解不少剧组的事情哦!
“星期五文艺”上片——
1、《八部半》(1963)
原名:8½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准确的说这是一部反应导演拍摄电影过程中心理感受的故事,但这种心理感受又跟导演的生活背景、拍摄过程混为一谈,于是便产生出了一种“费里尼式的”梦幻的感觉。另外,看费里尼导演的大场面调度真的是过瘾:从演员走位到长镜头再到氛围营造,哪一个都彰显了大师的功力与创作天赋。
2、《日以作夜》(1973)
原名:La nuit américaine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国家:法国
「推荐语」这部近似纪录片式的电影真实地将“剧组内部”的那些事情反映了出来,包括每个职务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演员、导演、制片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包括场外花絮等等。而整部电影下来又给人一种整体的故事感(拍摄电影的过程本身不就是场有意思的大戏吗)。
这部电影真的能让你爱上“拍电影”这个行当,用剧中女副导演的话说:叫我为电影放弃男人可以,叫我为男人放弃电影可不成!
3、《访谈录》(1987)
原名:Intervista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国家:意大利
「推荐语」典型的“费里尼式”的散文诗化的一部电影,让人看着又像是纪录片,又像是做梦。剧中所有演员都在演自己,甚至费里尼那些经典电影的镜头还会在这部片中重现。亦真亦幻,有点荒诞滑稽又有点伤感,也就费里尼能拍出这种感觉了。
4、《万尼亚在42接口》(1994)
原名:Vanya on 42nd Street
导演:路易·马勒
国家:法国、美国
「推荐语」一群老戏骨凑到一起排练一场戏剧,就这样,整部电影里的演员一会儿进入舞台剧表演状态,一会儿又停下来跳出舞台剧,作为旁观者聊这部舞台剧。而我们观众自然也跟着他们时而入戏,时而出戏,那感觉很奇特,真的是一画套一画的感觉。当然,作为那帮演员排练的那场舞台剧本身,也足够精彩的了!
5、《艾德·伍德》(1994)
原名:Ed Wood
导演:蒂姆·波顿
国家:美国
「推荐语」典型的蒂姆·波顿风格的励志电影,只不过这位励志的人干的是“拍电影”这件事,它跟所有其他事情一样,要遭受挫折、失败、惊喜、成就感……
6、《喜剧之王》(1999)
原名:喜劇之王
导演:周星驰、李力持
国家:中国(香港)
「推荐语」这部《喜剧之王》已经无需赘述情节了,估计好多星粉儿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了!另外,假戏真演,真戏假演的这种模式在电影中也是屡试不爽。当然,光是周星驰、李力持那种逆向恶搞的无厘头风格也足够我们过足戏瘾了。
7、《好莱坞式结局》(2002)
原名:Hollywood Ending
导演:伍迪·艾伦
国家:美国
「推荐语」没谁比伍迪艾伦更擅长讽刺挖苦了,他讽刺文学、讽刺艺术、讽刺宗教、讽刺中产……当然这些讽刺里也少不了“电影圈”。这不,这个《好莱坞式结局》让这位导演又把好莱坞圈奚落个遍!
8、《内陆帝国》(2006)
原名:Inland Empire
导演:大卫·林奇
国家:美国
「推荐语」一位成名的女演员,成功地接下一部戏,随之进入剧组,进入拍摄状态。然而,当她进入角色后,却越发感觉事态的诡异:她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生活,哪个是在演戏了,情况渐渐地更加恶化了,她甚至连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都分不清了……试想这样一个事件拍成电影会成什么样?!本人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说,这种电影只能是“大卫·林奇的电影”,让人找不到北,诡异而混乱!
9、《雨果》(2011)
原名:Hugo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国家:美国
「推荐语」看完整部《雨果》后,才恍然,这哪是什么童话片,这分明是部电影理论科教片,电影借两个小孩儿的奇妙境遇,向观众展示了电影原理、本体论、电影史等知识。也真难为马丁斯科塞斯了,为了电影教育都下血本了,连3D技术都用上了。
10、《灾难艺术家》(2017)
原名:The Disaster Artist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国家:美国
「推荐语」听说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取自真实人物——赫赫有名的“烂片王”。自然,这部电影也讲的是那个烂片王拍烂片的过程了!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烂片,它的拍摄过程也如此美妙,充满乐趣,看完后让人捧腹。这难道不正是电影自身所赋有的魅力吗!
问题来了:我们中国什么时候也给“烂片”导演拍个传记片呢?!
“星期五TOP 10”,下周见!
与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