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群里小伙伴们都在发小年夜的消息。其实小年夜到底哪一天,各地一直争论不休,有说二十三,有说二十四,还有说二十九。最离奇的,居然看到有说正月十五是小年!果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比如我们吴江那么小的一个地区,也是东面的小年夜是二十四,西面就是二十三了。
今天是二十四,我们吴江人的风俗,家家户户要做团子。正好《水韵吴江》用了我的做团子文章,贴上来应个景。
廿四夜,做团子
吴江旧俗,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做团子。各家做了遍送亲友,你来我往很是热闹。因为要馈赠亲朋,各家都会提前几天做团子,做好了早早送人图个新鲜,也有暗中较劲比赛的隐意。别看小小一个团子,看似平淡无奇,做法都一样,其实各家都各有巧妙不同。馅料的考究,皮子的美观,无不考验这家女眷的手艺和心思。
团子是糯米粉掺杂一定比例的粳米粉做的,这个比例很有技巧,粳米粉掺杂多了,团子太软立不起来没有看相。粳米粉掺杂少了,卖相是有了,吃口却又不够软糯。团子的馅儿分为甜咸两种,甜的是豆沙馅,咸的是肉馅。考究的人家自然不满足于此,甜馅还可以有黄豆馅,咸馅除了荠菜猪肉馅还可以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肉馅等多种,馅料的密码用红戳记盖在团子身上以作区别。
同样的,雪白的粉皮也不能满足争奇斗艳的巧妇巧心思,她们会做黄色的南瓜团子和绿色的青团子。蒸熟以后的团子摊放在团匾里,只见黄绿白三色,一个个都粉妆玉琢晶莹剔透,别提多可爱了。这种考究的团子一般都是新媳妇做了送娘家人的,吴地旧俗,冬节下新嫁娘得给娘家人送团子,那团子自然极为考究,且要做得比一般的团子大,精心做好的团子等到凉透了不沾手了,用红包袱包起来送到娘家去,民间称为“卖团子”。
现在自己家里做团子的人家少了,一是摊不开那个场子,二来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做这种传统点心了。我们家还是老传统,婆婆每年都要自己做团子。腊月里选一个双休日,一家人欢聚一堂齐齐上阵做团子。我们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分工,儿子负责揉粉,这是个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婆婆和我两个人负责做团子;公公烧火、上笼、出屉;小姑子打杂,团子出笼的时候负责用扇子扇凉,然后在团子上点红戳记。总之,一家人各司其职,真是忙得个人仰马翻。团子一笼一笼做出来,雪白的团子中间点上一个红点点,如孩童粉嫩嫩的小脸,一个个的团子摆满一张八仙桌,望去感觉喜气洋洋,一下子就感觉年味近了。
我们家的团子考究,甜的是豆沙馅儿,咸的是荠菜猪肉馅。豆沙从来不买现成的,得提前一天把赤豆熬烂了,盛在纱布做的小口袋里用力挤出豆沙,纱布袋子中的豆皮滤出不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洗沙”。这洗过后的纯净细软的豆沙还要进行第二次加工,铁锅烧热后加色拉油,放进豆沙,加适量白糖、桂花、玫瑰酱一起翻炒后晾凉,这才是做豆沙团子的馅料。炒这个豆沙馅时的那种香甜,真是绕梁不绝,我总是忍不住要挖一大勺豆沙馅空口吃了。
记得从前生活条件不好的时候,民间约定俗成,甜馅儿是用煮烂的山芋炒成的馅儿。咸馅儿包的是萝卜丝或者白菜,能在里头放上一粒肉丁已经是很奢侈了。奇怪的是现在的肉团子远不如萝卜丝团子可爱,我说我们食堂里,肉团子和萝卜丝团子的价格是一样的,但是大家都买萝卜丝团子吃。
刚出笼的肉团子味道最好,一咬一包汤汁。小时候家里做团子,孩子们围着灶台不肯走,蒸出一笼就吃一个,有的孩子要吃七八个。大人呵斥:糯米食不消化,要吃坏的!小孩子全当听不见,一个也不肯少吃。现在家里做团子,我顶多只能吃两个,一甜一咸各尝味道。
婆婆说,往年你一口气都要吃两三个的,我说,我也老了,胃口差了!婆婆听得发笑,说,你才多大,在我面前敢说老了。我说,真的,我也40多了么!我眼里装得下,肚里却装不下!一家人笑语喧哗,厨房里热气腾腾。想来我们认真秉承着传统的节日,在每一个节日里做着应季应景的传统美食,在这些美食的背后,分明承载着的,是一份对于岁月,对于传统的传承和纪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