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漫长的人生当中,压力无从避免。如果用到得当压力,也能成为我们的动力。最好的学习都是在舒适区边缘行动,太易或太难都不合适。
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舒适区。如热力学的熵增原理,能量会自发从多处向低处,从高处向低处传递,最终变得越无序、混乱。
人一旦有了稳定工作之后呢,就会逐渐消磨自己的奋斗意志,而这种心态会导致停止学习,以至于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无所适从。再比如当找到满意的伴侣的之后,便不再提升自己,经营关系,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情感危机。由此看来,只要不训练不练习。我们原来的好基础技能都会逐渐的趋于无序,甚至退化锐减。就好像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绘画,演奏写作等技能一旦荒废就会退化。唯一理解了练琴人为何每天都要练琴的原因了。
从科学上看,当大脑中相关脑区的神经不再受到刺激,神经关联就会减弱,原先建立的连接也会慢慢断开,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能够长期逗留的舒适区,必然会走向退化。很长时间觉得生活没有压力和挑战,可能已经危机四伏。这也是符合上熵增原理的。
以前的我生活确实很无压、无脑,但是我忽略了不进则退。当我们长时间处于舒适区的时候,各项机能就开始退化消解,甚至遇到危机时,才逼迫自己从低谷开始努力,但巨大的压力迫使我想要的更多,想要快速见效,于是又陷入了巨大的困难区。犹如现在的我,迫切想要改变,但又困难重重。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焦虑,低效努力,要么低谷徘徊,要么奋斗拼搏,重回高峰,但也元气大伤,犹如下图中的波浪图总是跌宕起伏。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人聪明的成长者,他们是采用更合理的策略,无论自己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还是处于舒适区,他们都会刻意保持适度的难受,当自己面对巨大外部压力时,他们会放弃一些欲望降低一些,期望调整一些目标,甚至换个环境来解压。
我们家老温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在任何时候都不可都太放松,而我属于某段时间会让自己彻底放空无脑享受无压的生活,当真正的压力来临时便会不适应,甚至想要逃离,即便想要努力也是非常的吃力。
以前我很不理解,甚至让我有点匪夷所思,哪怕是在蓝天白云宽阔的海边,他都不会完全放松的去享受。脑子里总是在思索,他似乎从来都不允许自己完全放松处于无压的状态。有一年我们去亚特兰蒂斯水上世界,我在陪孩子玩耍,而他则站在水池边学习,我当时还骂他傻,我说你为什么不能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呢?
即便他在自由的时间里,也是让自己处于一定的难受状态,不会轻易完全放松。我跟他是属于两类人,但明显他的状态更优于我,无论是有压力还是没有压力,他都处于一种自律的,适度的,紧张状态。虽然短期看不到它的效果,从长期看一直是一条增值上升的曲线,而我可能就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波浪线。
作者极力提倡大家无论干哪一行都要想着去创造点什么。有了创造意识,我们就会主动走到舒适区边缘,无论身体、技能还是认知,只要有作品的引领、反馈和激励,我们就会乐此不疲,精进不止,这样的努力虽然不会快速见效,但可以让人在高峰期和低谷期都保持耐心、稳健,避免大紧后的大松,最终形成持续积累的上升曲线。
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气喘,阅读读到有点烧脑,写作写到有点力竭。总之,必须让自己的身体、思维和认知都受点挑战和“伤害”
它们才会启动警觉和修复机制,就像通过运动锻炼了肌肉(产生酸痛感),身体修复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强壮。
尽管适度难受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我们带来可观的变化,但可不要小看它,因为从长远看,它产生的收益会非常可观,而我们的成长也正好是一件长久之事。
总之没有一劳永逸的享乐,也没有永远的谷底。如果时间倒流,我一定会多阅读、深入思考,但这不可能,珍惜当下,适度难受
这么看及时行乐,还是有点太片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