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想让他人转变态度时,接受者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根据不同的人采举不同的方式方法。

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难以转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接受者根据直接的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比如,人在老年以后,价值观和态度体系已经内化,变的固执,对待老年人建议不要试图改变他们,以顺为孝。曾经历过挨饿的老年人,你让他把吃不了的饭菜倒掉,他不仅接受不了,还斥责子女不知道节约。很多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看不惯,也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不同,所以年轻人结婚以后如果和父母住在一起,会因态度不同产生很多矛盾冲突。
接受者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信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的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比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依赖性比较强,家长说什么就听什么,当孩子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时家长驾驭不了孩子了,甚至和孩子不断产生矛盾冲突,家长感到很痛苦。其实孩子之所以不听家长的,说明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如果孩子长大了还很听家长的,没有自己的态度,才是最可怕的。
对高社会赞许动机的人,我们先欣赏认可他的动机是好的,告诉他我们与他的动机一致,也是为了让他更好,引导他转变态度。如果我们经常对他人给予认可,就比较容易引领对方的态度,欣赏认可他人满足了高社会赞许动机人的需要,让他感到满足,就会引领对方态度的转变。
对自尊自信的人,只需要对他提供两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他会自我思考判断决定他的态度。
接受者个体的心理倾向。在面临转变态度的压力时,个体的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的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说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比如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我们经常采取控制命令的方式,即使孩子知道家长说的很有道理,但就是和家长唱反调,这就是家长的控制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我们和孩子是平等、尊重的,看到孩子的正面动机给予认可,再适时提出我们的观点,就不会引发孩子非常强烈的逆反。
再比如夫妻两人在家,丈夫本来打算干某项家务活,如果妻子安排丈夫去干,丈夫本来想干也不干了,这就是他的反控制、逆反心理被激发了。换一个办法,如果妻子不断的感谢丈夫的付出,让丈夫感受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他就会越积极主动的付出来表达对妻子的爱,并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态度。
接受者状态不同时,说服对方态度转变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