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幼时读谭嗣同的集子,最不认同的就是他说的“两千年来之儒学,皆荀学,皆乡原也”。把儒学是荀学,本就属偏激,把儒学说成乡原,那就更是大逆不道了。
这么多年活过来,却感觉颇有道理。儒学从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开始,到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到韩愈圣人无长师,再到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无不讲求从实践中成就内圣外王。但实践又怎么可能成就内圣外王呢?无论哪个时代(或许东汉除外),通过社会实践都无法获得孟子养吾浩然之气,清操厉冰雪的认知的,得到的都只能是乡原罢了,就像鲁迅的那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荀子博学通慧,仿佛子贡一脉。孟子傲岸清快,是子思一脉。想来荀子继承的实际上是孔子早年的积极的学说,孟子则深得孔子晚年一生潦倒、自任学薮的消极学说了。
夫子早年温良恭俭让,晚年只能不重则不威。何尝不是一种讽刺啊。孔子卒后,子贡独守庐三载,荀学未必就不是孔门正统。或者把荀子和子贡列为一脉,有失偏颇。但此两者都是积极者,是无疑的。
如此想来,孟子最后一段话,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则不止是憧憬,也未尝不是消极了。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算是两派一个总结吧。积极何必成乡原,消极何必成孤愤。而能够逍遥乎其中者,其唯圣人乎。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荀学当然不是乡原,儒学就更不是乡原了。但儒家积极派、实践派的那种从实践中求真知的态度,却极易被庸人理解为乡原。
附记
近来看一篇文章,说《论语》只是儒家的入门通识语录读物,地位大不如五经。此言大谬。
如果把《论语》解读成那样的语录作品,它的系统性当然比较差了,价值当然要大打折扣了。
但是儒家与论语类似的书体,并不在少数,譬如《孝经》、《中庸》,通过后人的章句划分,逐渐就辨明其系统性了。
那么《论语》是否真的存在系统性,举《荀子》一例或可稍稍佐证。《论语》第一章,学而,最后一章,尧曰。《荀子》第一章,劝学,最后一章尧问。
很明显荀子是仿照论语作书,或者可以隐约辨明至少荀子认为《论语》是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并且对《论语》极为推崇。至少在荀子看来,《论语》的价值当不在五经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