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典1|| 夜读《红楼梦》
一
始于甄士隐的扶几幻梦引出全篇,终于贾雨村之迷津渡口的梦境,始终于梦境,颇具禅妙意味,似隐喻人生。视其全篇,作者深层的辛酸感触与惋惜之情,读之,不觉为之甚为触动。细心品之,如:“好了歌之注解,太虚幻境之簿命司,红楼梦十二支曲词,芙蓉女儿讣,”以及葬花冢前“花落人亡两不知”等诗句,包括似假确真的宝玉,听此诗而感慨悲伤之状与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莫不道出“千红一窟(苦),万艳同杯(悲)”的真实感受。只需细心咀嚼篇中诗词歌赋与人物感想,我们便油然而生出与之回应的情怀感触,以,前八十回的脂砚斋评本,我们可以猜想到作者对其中之人物,尤其是那十二位女子身上注入了全部的情愫,我相信这些对女子的情感体验是真实的存在于近三百多年前的社会,是芹溪先生对这些人的命运倾注了一生的关切。作者情感是充沛的,是真挚的,是复杂抉择的。雪芹先生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这些人活在他的前半生,亦或是把他这样对生命尤其是个别女子的情愫拓展到所有美丽青春的女性身上,而在坎坷多舛的命运之后的后半生作者似才领悟了佛道所谓之迷津虚无者。作者将过往的历程事物感怀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提升到哲学性的悲剧美学的审美意识之上的自觉性。我们有理由相信,曹公,这样坎坷悲剧的人生体验给予了他远比其他生命之上的清醒刻骨的悲剧性审美意识,这样的美学意识却不只陷于对女性的悲剧的把握与体悟,而是对其一生及他所处的时代世界内的整体把握,他试图俯视这样充满悲冷的人世所能够透漏出的意义。他汲取前人的艺术形式加之自身深切的感触最终才酿出了这部永恒的伟作,这样的类型的悲剧美学不同于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具有专属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传达方式以及中国儒释道的合一的思想根源,对人生痛苦之根的释怀与解脱,都无法脱离这样的传统哲学思想的背景。作者试图极力的摆脱现实性的处境与难以释怀的积郁,却似乎,难逃这遭,他把人物的运命与故事的脉络索引都之于前五回,为读者所透漏了,就是这样的透漏,却又如古希腊的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一样被明知神谕所给出不可违抗的命运,而却试图去逃避他,最终仍旧是悲剧收场。雪芹先生所给出的是人生的隐喻,就是这样明确的运命,却让身在其中的人物宝玉通过一种不断觉悟的方式而越显无奈,而对于读者而言,好比俄狄浦斯一样明知人物悲剧的结尾,却仍难以接受它。这是一个彻底的毁灭过程的悲剧美学小说,雪芹先生他把美的事物,价值之物毁给读者看,正如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正是作者不囿于具体之感怀体验,而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洞见与关怀人本的哲学高度,才赋予了作品的极高的价值。雪芹先生是在这样“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艰苦条件之下写出的,而他在这样的悲惨境遇下却能诗对“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之审美雅致,其“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也。”其寥寥数句,细读之却令人感触颇多。
人文经典1 ||夜读《红楼梦》二
我在夜读《红楼梦》过程,其中的两首旧版红楼梦曲子,《引子》与《枉凝眉》使我备受触动,古风的伤情曲调加上情深意切、苦涩情愫的曲词,重重的折勾出我掩藏已久的内心中本就脆弱不堪的悲观情怀。试想,一个未曾饱经人生重大变故的人怎能写得出此词?一个未对过往的女子悲惨的命运寄予最深挚的情愫怎能写得出此词?一直以来我都深信,曹雪芹是一位含着深刻的悲剧美学意识的体悟的人,悲情渗入了他落魄困境的骨髓之中,他终生难从那段倏忽即逝的美好流年的回忆里摆脱,他意识的理想美学支配他一生,使他在多么悲苦的磨难中保持着一种自我慰藉的内心忆念,人生的重大变故的深刻体会,导致他趋向潦倒形骸的表现,但是这表象下只是一颗极具悲剧与脆弱的内心,他有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的挚情,他有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难言苦楚。但是我们要知道曹公却有不同于黑白对立的传统价值观念,他是一个中间者,他的骨子里流通着桀骜与愤世之悲情。他推崇“许由、陶潜、阮籍、嵇康”之类的人物,他俨然是一个叛逆者,绝非只是肉体积愤的暴力反抗,而是从思想价值的根本反思的反抗,他是无助的,是彻底的悲剧人物,他的环境与自身的命运注定了他一生终究是悲剧。如他所列举的人物一样,他最多只是通过他们获得一种精神的慰藉罢了。那些所有美好的时光在悲剧的人生中终究成了太强烈的梦想寄托。人生的重大变故,最终唤醒了他的大悲剧美学意识观随之也带给他的作品,最情深意切的内涵与个人、家族,历史整体的外延思悟。他只能隐藏着那数不尽真实的人物命运以“真事隐,假语存”的方式隐忍道出。这是一个如此真实真切,这般多情悲情的人啊!而那梦牵魂绕的记挂已只能是“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的自我寄怀。红楼梦为后来人搭建起古典悲剧美学的认识桥梁,打开了对古代人内心世界的视阈,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今皆同的那份情愫。我们在字里行间也看出了时代隐藏的社会与政治背景的隐线,那永恒的世俗纠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主题。难道只是个别的人物的“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吗?不是对《红楼梦》全部人物道出这样不得不深受感怀的心叹!他情愫“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其,何为“意淫”?非皮肤滥淫的赤裸肉欲,却隐含着对女子最真切的好感与些许的爱欲成分。不能否定的事,这仍是男女之才会心生的情愫之心,这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这是最年华的性朦胧的隐而不露的泛化的两性之爱。
雪芹先生,常使我想起国维先生,这两个文人是有可比性的,不知为何,我对于此类的人物向来都感同身受,最感到一股浓浓的情愫,如一股清爽的水流从心中的层次的梯田从最顶端流淌而下,遍及每一片心田,缓慢清澈的流水潺潺流过每一株幼苗的茎部、叶部、埂沿,时刻流带走每一点黏土,和孩童时的满足感。可能也只有这样的文人与我的内心处境相同吧!
人文经典1 ||夜读《红楼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