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

作者: 茉莉花微开 | 来源:发表于2021-08-10 23:24 被阅读0次

    继续品读《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

    说起儒家的经典,我们最耳熟能详的,无非是《论语》与《孟子》两部书了。

    作为儒家学派的奠基者和光大者,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后世之人尊称为至圣和亚圣。而他们的学说,也被并称为孔孟之道。

    说起来有意思,这两人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他们的父亲都去世很早,在他们的成长路上,并没有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其二,是他们都出生于今天的山东,可谓是老乡了。

    据说孔子是私生子,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他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以说,只有经历过贫贱,才能学会许多高贵之人所不屑、也不会做的事物。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些,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关于孟子,我们小时候对于“孟母三迁"的故事,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在《三字经》中也有记录:"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年幼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启蒙教育尤其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周围的环境,在他成长的路上,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伟大的母亲,所以能培养和教育出优秀的子女。

    再说《论语》和《孟子》这两部书,都不是孔、孟二人亲自所著,而应该是他们的弟子,将他们的言行收集编纂而成的。这也就是述而不著了。

    作为先秦典籍,这两部书读起来晦涩难懂是很正常的。好在,后世有许多的大家加了译注,让我们与古典的距离不再遥远。

    在大多数人心中,认为孔孟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的代言人。甚至有人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荒谬的理论也算在孔孟之道里,这可真是冤枉他们了。

    孔子曾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对待臣下要有礼节,臣下侍奉君主要尽忠。

    所以,在孔子眼里,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主在指使臣子的时候,言行要受到礼的制约,并不能为所欲为。如此看来,还是很民主的呢。

    至于孟子,则更加大胆了。他说,君主对待臣子,如果像亲人一样,那么,臣子自然愿意成为其心腹。次一等的,会将属下当犬马对待,那么臣子自然也会像对陌生人一样对待君主了。至于对待属下如同尘埃、草芥的,那就休怪他们反过来,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君主了。

    这样的言论,在封建社会听起来,是否很惊世骇俗呢?所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读过《孟子》后,就勃然大怒,表示如果孟子还在的话,一定不会轻饶他,哈哈。

    总之,讲书的傅杰教授认为,在古代,思想家和文学家,多受这两本书的影响。这其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相信今天的我们,也会从中获益匪浅。

    略微了解过儒家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后,我们再来看看道家。

    自然,老庄思想是核心。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讲到儒家的孔子和孟子时,其二人的生平事迹,后人大致能编出年表,哪一年干了什么事。而老庄的事迹,却几乎是无处寻踪。

    最著名的,是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只是答非所问的,劝其要去掉骄气和欲望。而庄子呢,也仅是记录了被人聘请,欲让其做官时,说了这样一段言论:宁愿像乌龟一样活在泥泞的淤泥中,也不愿被像对待神像一样供奉起来。

    由此可见,出世的道家,是不愿意以俗务绊身的。他们的行为,自然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啦。

    老子也曾经做过官,是周王朝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吧。但眼见得王朝日渐衰微时,他没有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而是选择了离开。

    庄子,更是不愿去楚国为官,只愿意在河边钓鱼,活得逍遥自在。

    可见,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修养,而不愿为外界所困扰。

    老子曾留下一部《道德经》,虽仅仅5000言,但数千年来,没有一个人敢自称全部读懂了的。真正是"说不尽,道不明"呀。

    "道"究竟是什么呢?老子在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能够用语言明确表达的,就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了。

    在老子的眼中,世界是相对立的,而非单一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观念也就出现了。

    他还为此展开阐述,有和无是互相生发的,难和易是互相转化的,长和短互相彰显,高和下互相依存,音和声互相配合,前和后互相跟随。

    这其中,包含着辩证法的智慧。我们在做事时,要从事情的对立面去想想,才能令自己的行为更周全、妥善。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这个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做过多的干预,无为而无不为。

    就像他的另外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和烹制小鱼的道理是一样的。你切不可常常去翻动,否则,小鱼就容易破碎。只有小火慢煎,才能保持它的完整。

    这种烹小鱼的智慧,很值得管理人员借鉴。用在教育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急火强攻,未若春风化雨。因势利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再回来说说庄子。总觉得,庄子是个很幽默、很会讲故事的人。

    在《庄子·则阳篇》里面,记录了这样一个寓言:在一只蜗牛的两个角上,分别有两个国家。两国之间战争不断,以至于死伤无数。可是,若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厮杀,简直是不值得一提。因为,实在渺小得可笑。

    所以,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于一个人的高度。心宽了,世界自然就大了。

    在庄子的开篇里,写的是鲲鹏展翅的故事,更令我们十分神往。“北冥有鱼”,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数千里大的鲲鹏,一飞冲天九万里,那是多么辽阔的天地呀。当然,如此的精神境界,或许也是我们毕生所追求的吧。

    虽然没有系统的学过庄子,但其名言警句,就像天上那熠熠生辉的星星,时不时就冒出几颗来。

    比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我们无法让井底的青蛙理解大海,也无法对夏天的昆虫讲述冰雪。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又何必非要获得他人的认可呢?对于不理解自己,或自以为是的人,大可一笑了之。

    比如,朝三暮四的寓言。养猴子的人曾对猴子说:“这些果子,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很不高兴。于是养猴人便改口道:"那么,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如何"?于是,猴子们便心满意足了。

    故事难道仅仅只是简单的嘲笑猴子吗?或许,我们很多人都如猴子一样,急功近利,只顾眼前,而缺乏长远观。

    在庄子看来,当下固然重要,未来同样也需要考虑。这,才是值得人类警醒的。

    我们时常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庄子却让我们意识到:己所欲,同样不要施于人。

    比如,鲁国国君,曾经为获得一只大鸟而十分高兴。于是,将其供于太庙,每天以好酒好肉以及好听的音乐招待。结果呢,那鸟儿既不要吃肉,也不要喝酒,没三天就死了。

    万物有其各自的生存方式,只有给予正确的对待,方能守护其自然与本真。

    听了老师的讲解,迫不及待的要去读读庄子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hq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