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历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断,在于我们有不可替代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思想和智慧。
知识与技能会被迭代更新,但思想和智慧却能够历久弥新。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汇聚了我们国家三千年思想和智慧的书:《国学三千年》。我刚刚读过,感觉很好。
提到国学,你会想到什么?是四书五经?还是唐诗宋词?
其实所谓国学,就是一国之学问。其中不仅包含儒家的思想,也包含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史家等等流派。每一派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所以啊,要想理清国学的脉络并非易事。这也难怪尹正平潜心“闭关”多年才创作出这套《国学三千年》。
尹正平,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早些年,他就将书稿中较早的几章发布在了网络论坛上,当时就吸引到了不少读者。但是尹正平最后却“断更”了。
尹正平深知,想要厘清国学三千年的脉络,非要坐几年冷板凳不可。因此直到最近,这套《国学三千年》才付梓出版。
全书分为《启蒙与交锋》 《求索与突围》《创新与挑战》和《变革与传承》共4册。
以朝代为脉络,围绕700多位国学大家的人生,讲透3000年国学智慧精华以及发展。
它以每一个主流国学派大家为核心,讲述他们的人生历程以及思想精髓。
书中涉及到的国学包括:
儒家、佛家、道家、玄学、墨家、程朱理学、心学、阳明心学……
《诗经》《尚书》《论语》《道德经》《孟子》《庄子》《周易》《左传》《战国策》《三国志》《史记》……
国学演变的来龙去脉,演变进化过程:
百家争鸣中,儒家是如何从百家中脱颖而出的?
魏晋时玄学,又是怎么上位的?
理学、心学、阳明学又有哪些不一样?
读后,你会惊叹:原来国学可以如此有趣!
书中的史料都经过作者的严谨考据,但是书中的内容却幽默诙谐,有时还会让人捧腹大笑。
比如讲墨家思想,这样讲述:
墨家的祖师爷是墨子。墨子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前叫墨翟……本也是儒学阵营里的,对儒家讲的那套不满意变成了黑粉,挑起了墨家学派。(很少有人喜欢墨子吧,我也不喜欢他,20几岁读《墨子》和《墨经》的时候都是硬着头皮强迫自己读读,到现在也不喜欢)
墨子的主打思想是“兼爱、非攻”,这四个字一看就是给各位列强当和事佬拉架的……
生动有颇有趣味地讲述了墨家的由来以及思想主张,好读又让人印象深刻!
讲到解释《春秋》的《穀梁传》和《公羊传》的区别,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
《穀梁春秋》解《春秋》质朴实在,仿佛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种地,在自己地里只知种些谷子、高粱等普通庄稼,过他的简单日子。
而《公羊春秋》却像一个有发家欲望的农民,除了种些常规作物外,还知道养些牛啊、羊啊搞循环经济。
因此《穀粱春秋》解起《春秋》来远不如《公羊春秋》生猛。
一下就能明白《穀梁春秋》和《公羊春秋》气质差异在哪里。
再比如,讲理学和心学的分歧点在哪里:
朱熹先好言好语地说:我的教人方法是先令人多读书,泛观博览,最后自然能体悟天理。
陆九渊说:我的教人方法是先让他明了本心(发明本心),不先发明本心,读多少书有什么用?
朱熹带气了,说:你这样不妥吧,这么教人太简单了吧?
陆九渊说:没先发明本心就去读书,只会变成实心木头。
……
理学、心学的分歧一下变得浅显易懂。
书中的解释备注,还有生僻字的注音。每一本书背后还有国学大事记,加深我们对国学历史演变关键节点的印象。
随书还赠送精心梳理的人物关系图,帮你理清国学大师们有趣的“恩怨情仇”。
思想和智慧包含了人类的感受、理性、先验等理性与感性的综合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和知识需要迭代升级,但人类的智慧与思想却能够历久弥新。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国学三千年》,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轻松幽默的文字中,领悟中国三千年的国学智慧,并能把这些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生活中的心理调节器。
至于这本书好不好,我还真不好说,读书这玩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张三说价值连城,李四说一无是处,还是自己读一读再评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