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斯特里克兰德在城里做事,是证券经纪人。相貌平庸,与艺术丝毫沾不上边。妻子是一位能干的主妇,美丽可人,富有魅力。一对儿女健康优秀,积极向上。任何一个接触过他们的人都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幸福生活,诚实、体面。
而四十几岁的斯特里克兰德却亲手毁掉了在旁人看来无比美满的家庭。他离家出走,拾起画笔。一度过上饥不饱腹的生活,甚至有几次差点丢掉自己的性命。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我管不住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以何种姿势游泳是无关紧要的,游的好坏都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这是他内心的力量,无法抗拒的强大力量。
斯特里克兰德在窘迫贫困的生活中艰难作画,最终自成一体,在失明和绝症中,用尽毕生力量在木屋墙壁上留下一幅伟大画作。
人的意识总是分为这三个阶段的: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先知先觉者清醒的活着,明白自己的宿命与追求,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与期冀。后知后觉者,在社会的摸爬滚打中,在对知识汲取的过程之中渐渐拨开云雾,激发出自己潜在的真实意识。而我们大多数都是最后的不知不觉者。
我曾经这样问过朋友,你还记得你的梦想是什么吗?朋友想了想说,应该是在上海能够买一套房子,再多赚点钱吧!我反问道:这真的是你的梦想吗?
是有多少人一开始就将买一套房子作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梦想呢?还是只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物质的压力已经将我们打败,我们需要买房买车、需要结婚、需要生孩子……
我们在一日复一日的工作之时,看看自己的现状,是不满意,还是觉得就这样做做也还不错。六便士与月亮也许并不矛盾。我们仰望六便士的同时,一样可以捡起脚下的六便士。
只是,可能我们绝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头顶上的这轮明月。或者说已经不敢去想她,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等到华发之时,再感慨遗憾当初的选择。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想复用年老的廉颇,派使者去查看廉颇的身体状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廉颇在晚年仍旧想着为国出力,故意装出自己并未老去的样子。
而我们现在却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四十几岁的人便开始说自己老了,便等着催儿女生孩子抱孙子,颐养天年。三十几岁便已一副经历过沧桑的过来人姿态示人。甚至二十几岁的人也说自己老了,好似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还安慰自己是淡泊名利的佛系青年。
之前在影院看《无问西东》,最让感动的并非是王敏佳和陈鹏之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真挚情感。而是沈广耀的选择。战争很残酷,每一次飞行都有可能丧命,他有很好的家世,却偏偏选择了可以随时让自己丧命的事情。没有人不怕死,他怕,但他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多么重要,自己内心的力量在跟他说,前进!
他是时代的受害者,也是时代的拯救者。我们很多时候因为个人力量的弱小,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他告诉我们,有!他开着飞机盘旋在高空时,对于那些饥饿的小朋友来讲是最美的弧线。他从高空之中抛下的食物是这些小朋友的救命食粮。
他的个人力量是薄弱的,但所做的事情也是无悔的。我之前看到小区里面的流浪猫,一直很想喂,可又想万一我走了那谁来喂它们呢?它们会不会饿死?但又转念一想,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呢?想这么多是给自己一个逃避不作为的借口嘛?去做了这件事情,最起码可以保证此刻的猫咪们是温饱的,做总是会比不做要强很多。不必想太多,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我相信,正像最终沈广耀的队友受他的感染,也加入了给饥饿孩童投放食物的行列。我们所做的一点点行为最终还是会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变化。
沈广耀的战友在战争中陆续丧命,他在最后关头与一搜向空中扫射他战友的战舰同归于尽。这是他的选择,也是他内心使然。
人这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得做点什么于己而言,视为伟大的事情。总归让自己的这一生没白过,让自己生命的存在有点意义。而不要在日复一日的埋怨之中懊恼后悔得过完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