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时看过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但没有多大吸收,每周只在周三下午进行阅读,每次阅读之前还要花上一段时间进行重新回顾,新吸收的东西不多也没有整体的全书概念与结构。所以后来渐渐失了成就感,于是告诫自己一本书的阅读要先有整体的感知再进行一整段时间的每日输入。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比较每周一个半天的阅读对我自己来说更有效果。古琴老师与之前Coursera的Barbara老师都曾经给了我一些练习上的启发,在练习时做步骤细分,将任务分散到每一天也确实稍微治愈了一些我的拖延症。
阅读准备阶段
前段时间心血来潮打算做一个“个人管理”的主题阅读,又重新把《如何阅读一本书》列入了书单的第一本书。进行笔记的整理时才发现自己在阅读准备阶段时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在书中,作者将主题阅读分成了两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与主题阅读本身。阅读准备阶段主要有两个步骤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这么做的理由一是因为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同时帮助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可能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去甚远。在我自己的理解中,这就好像是你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在相关的书本中寻找你想要的答案或不同人对此的看法。
而我之前所列的个人管理书单更像是不同方面技能的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导阅读、《刻意练习》指导日常技能学习、《结构思考力》指导领导力或管理能力等等...这可能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阅读,没有一个确定的、各本书共通的中心主题。
主题阅读步骤
在进行了各方面的参考确定书目和主题之后,才进入真正的主题阅读阶段。进行主题阅读的前提假设是你已经检视了相当多的书,你至少对其中一些书在谈些什么有点概念,而且你也有想要研究的主题了。这个阶段的主题阅读主要有五个步骤:
步骤一: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注:确认阅读书目和相关章节的工作需要分开做
步骤二: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步骤三: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作者在这一部分做出了一些提问问题上的提示以供参考: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这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
步骤四: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如果一个问题很明晰,而作者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的了解,但所做的回答却存在相反的立场或矛盾时,那么这个问题成为了值得参与讨论的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找出不同意见彼此之间的关联,再根据作者的观点来作分类。许多议题会围绕着一组相互关联密切的问题打转,需要将争议前后关系整理清楚,同时注意不要单独代入某个作者的观点或采用他的方法。
步骤五:分析讨论。
我们整理罗列问题不只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也更易于说明主题本身与讨论的内容,不要过于期望真理就存在于某一个问题的答案中。可以发现的真理与可以找到的问题答案与其说立足于某一组主旨或主张,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本身。
举例来说:“我们要依照特定的顺序来提问题,也要能够辨认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我们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并说明原因。我们也一定要能够从我们检视过的书中找出支持我们把答案如此分类的根据。”能够阐明你这样说的原因以及根据,才可以号称自己针对问题作出了讨论分析,才可以号称自己真正了解了问题。
关于主题阅读的思考
主题阅读的目的不是给计划开始时或阅读中发展而出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我们需要追求的是“辩证的客观”。简单来说,就是面面俱到,不预设自己的立场。
绝对的客观不太能够做到,主题阅读的读者必须抗拒一些诱惑,厘清自己的思绪。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在阅读相关的章节。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或许确实需要做一个抽离出来看问题的阅读者,保持一个随时接收不同观点的学习者心态,尽量不被单一的观点影响形成刻板印象毕竟是一件不太能够轻松做到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