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了解过《牡丹亭》,但最近才翻开它的原文细细品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并不完全弄懂,但整体上是可以把握的。我惊叹于作者的文采,其遣词造句功底可谓是炉火纯青,辞藻华丽,构思精巧,跌宕起伏,对人物的刻画也很入木三分。同时我感动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浪漫“至情”。
这是一部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戏剧。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之独女杜丽娘二八芳龄,容貌姣好,只因在自家后花园中见百花开放,触景伤情,困倦之中梦见一折柳书生,醒来若有所失,衣带渐宽,日渐憔悴,乃至病死,葬于梅花观中,三年后才得到胡判官的准许,离开枉死城,与其梦中男子柳梦梅夜中幽会。后来,他们冲破重重阻碍,终于迎来才子佳人圆满的结局。
作者汤显祖,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牡丹亭》为其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这部戏曲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作者的文采实在了得,曲文优美而又恰到其份。试举几例,如“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得春光一二!”、“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而在第十七出中穿插运用《千字文》来介绍石道姑本人,更是让人拍案称绝!
在这部戏曲中,除了男女主角,作者还给我们刻画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比如黉门腐儒陈最良,恪尽职守但又固执于封建礼教的太守杜宝,活泼可爱、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春香……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出中对春香的刻画。这一出主要讲的是“春香闹学”。陈最良在讲《毛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春香引逗他作鸠声,而当陈最良解释说“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时,春香故意曲解其意,逗弄他“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可见春香之活泼可爱。
当然,戏剧中最为触动人心的想必是杜柳二人生死不渝的“情”了。
汤显祖是“至情论”的领头人,“至情”在他的戏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故而,《牡丹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便是“情”,而且是“至情”。
正如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这部传奇戏剧中,杜丽娘为情一梦而亡,又因情死而复生,与同样痴情的柳梦梅终成眷属,便是至情的展现。
在汤显祖的作品中,“梦”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它因情而起,反过来助推“情”的发展。;它是一种对抗封建社会中“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杜丽娘已过及笄之年,少女怀春难免,却只能整日禁锢在高墙院内深闺之中,连自家后花园都不得轻易去。而一旦到了后花园中,见春色满园,花气袭人,空叹这“良辰美景奈何天”,情思压抑心中,而最终只能在梦里释放。
可是“事如春梦了无痕”,梦散人醒后,不见那个折柳之人,从此“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后来再去牡丹亭边寻梦不得,这入骨的相思,最终使得红颜香消玉殒。正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杜丽娘虽被“大家闺秀”的身份所限制,但她对爱情的追求非常地勇敢。在出了枉死城后,她与柳梦梅幽会,与柳梦梅私定终身,无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渴望爱情,向往美满的爱情。她发自肺腑地对柳梦梅说:“妾千金之躯,一旦付与郎矣,勿负奴心。每夜得共枕席,平生之愿足矣。”
柳梦梅同样是一个痴情种,他在太湖石边拾到杜丽娘的画像之后,“少不得将小娘子画像,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从而使自己陷入了对爱情的期待和可念不可得的忧愁之中。后来得以跟丽娘幽会诉衷情,更是大胆地追求,“姐姐,嫁了小生罢。”他对丽娘的情跟丽娘对他的情一样真挚。他们情投意合,拈香立誓,“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
在杜柳二人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至情”是可以经受得住生死和时间的考验的。他们的情坚如磐石,不可摧毁,不管是在战乱中,还是后来杜宝的百般不肯相认而重重阻挠。最后,他们的情得以开花结果!
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浪漫的传奇爱情故事,狠狠地戳破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外衣,大力宣扬“至情”和“至性”。
总的说来,作为一部古典戏剧,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可以感受到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形象,更可以感受到其中所流露出来的真善美的“至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