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东江湖山里人家厨房里的铁锅

东江湖山里人家厨房里的铁锅

作者: 张读立 | 来源:发表于2020-04-25 09:52 被阅读0次

    铁锅进入山里人家的历史不过三百年,曾经读到过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母亲作为手艺收藏过铸铁锅的秘方,欧洲珐琅出现后大量铸造铁锅而不生锈,中国使用铁锅的历史从清朝中期开始,清朝前中国人大量使用青铜,使用铸铁也是采用很笨重的方法,厚度极厚;也许有人会想到铸铁的钟,钟没到锅的薄度,总之,珐琅这种化学品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铸铁锅。

    东江湖山里人灶台上一般是两口锅分前后,但是嵌鼎罐却又在后期一些,鼎罐雏形原于铫罐,铫罐属最早进入山里人家的铁器之一,它的历史早于铁锅几千年,中国人发现铁元素后,首先想到的是生活用具,铫罐厚度如鼎,有了铸铁锅的工艺之后才薄了许多。

    铁锅尺寸大小有它专门的度量,按装水多少分,装十六斤老称重量为一平锅,山里人的锅一般用九到十二平锅,装一担木桶水为标配。

    头锅主要承接煮饭做菜功能,山里人各式烹饪方法几乎在此完成,煎炒烹炸,煮熬煲贴,泹渗潦淖,熏烤焖炖,无所不能。尾锅一般只盛水,随时保障家中有热水用;清明前山中楠竹笋多而又下雨时,尾锅会协助炕一些笋干,待到一定干度才拿出去烘或熏,清明后的小笋也是这样处理。鼎罐的二分之一底部架在火镗内,主要用于煮猪潲为主,其次作为烧水之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湖南花鼓戏创作的《补锅》搬上银幕后,一时红遍湘南,那些脍炙人口的唱段至今想起来依然熟悉悦耳动听;山里人家用锅总是小心翼翼,有时不注意或用久了,会开惊坼,露出一条认真看才能看的见的细缝,从缝中洇水滴漏,买新锅又舍不得,只能把尾锅作备份换为头锅,等待一年来一次的补锅师傅。

    记忆中补锅老师傅挑一担,一头是风箱,一头工具箱,小师傅挑灶和煤块,每到人多的村庄停下来,找个宽敞的屋檐下,小师傅架灶生火做饭,老师傅把根扁担横在腰上,双手擘搭在扁担上,走街串巷地吆喝“补锅头咯,补锅咯”,老师傅一口祁阳话,听起来似懂非懂,似歌似调,“补锅头咯,补锅咯”,到现在我也只学会了这句祁阳话,祁阳话比ABC还难懂。

    师徒两人吃完饭,会稍等会,等有几件或十几二十件要补的物什后才开始,灶上添煤块,煤火中放只泥杯,杯中放些生铁块,小师傅拉风箱,泥杯红透,生铁在泥杯中溶化成铁水,老师傅左手掌上垫块湿布,布上垫一层很厚的灰尘,右手用铁勺舀颗红彤彤的,手指大的铁水放在湿布灰上,对准破烂的地方一摁,右手在放下铁勺的同时,抓砣用布卷好的,打湿的布卷,在左手的反面用力一压,一个补丁在顷刻间完成,然后在补丁正反面涂上一层湿泥巴降温以免热度炸开锅;熄火后那火中泥杯已经黢黑坚硬,粗糙难堪,冷却后敲都很难敲烂,砸烂后的渣片如琉如璃。

    小时候听过老人讲过贼偷懒汉锅的故事,说懒汉从来不洗锅,锅越用越小,一天夜里贼到他家去偷锅,不管三七二十一偷了锅顶在头上就跑,懒汉发现有人偷锅也懒得去追,第二天天亮,懒汉发现灶头上架着一口新锅,原来贼把懒汉多年积攒的锅盔当成了锅。只当笑话,听后一笑而过。

    厨房里的两口锅就像一双眼睛,它关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提醒生活中柴米油盐,生活就那么简单,那两口锅都看出来了,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东江湖山里人家厨房里的铁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wuni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