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吟诵收纳精典
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二)

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二)

作者: 文峰诗社 | 来源:发表于2017-07-03 11:39 被阅读93次

    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一)

    第一讲      四声、平仄、押韵和对仗

    我国古代诗歌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从公元前六世纪出现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公元前四至三世纪出现的以屈原(前340—前278)的《离骚》等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汉代刘向编《楚辞》),到汉、魏、晋、南北朝的古诗、乐府等等,其形式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的。从每句的字数来看,《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以六言为主,汉魏晋南北朝诗以五言为主,也有四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它们的节奏各不相同,用韵也有差别。到了唐代,逐步发展出成熟的格律诗的形式,主要有五言、七言,有每首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新的高峰;唐代还产生了一种配乐唱的“曲子词”,就是后来的“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讲的“唐诗宋词”。我们今天讲的诗词格律中的四声平仄和押韵、对仗,就是对格律诗和词讲的。掌握了格律诗和词的四声平仄和押韵、对仗,其它体的诗就比较容易了解了。

    一、四声和平仄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古代汉语的发音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有相当大的差别。诗词中的四声指的是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1、平声。包含阴平、阳平。声调和汉语拼音的阴平、阳平一样。

    2、上声。和汉语拼音的上声一样。但有许多字今天已变为去声,如:上、、动、洞、重(轻重)、棒、蚌、项、是、视、市、跪、技、被、士……

    3、去声。和汉语拼音的去声一样。但有一些字今天已变为上声。如:统、使、署、娶、捕、耒、绾、谴、导、祷、访、舫、柄、枕、敛…个别变为阴平,如:播、究、憨,或变为阳平,如:玩。

    4、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字发音短促。现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分别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一些地方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东山话的声调有七个,其中就有阴入和阳入,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以东山话“斋”为例,七个声调的代表字:斋、齐、济、债、寨、仄、绝。“仄”、“绝”就是阴入、阳入。其它如“骨”、“滑”,“发”、“罚”…在古汉语里统列为入声。在普通话里,“仄”变为第四声、“绝”变为第二声、“骨”变为第三声、“滑”变为第二声、“发”变为第一声(头发的“发”为第四声)、“罚”变为第二声。现在南方有不少地方方言还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们比较容易掌握哪些是入声字。而那些没有保留入声音调的地方,人们要掌握入声字,就需要下不少功夫。

    了解了古汉语的四声,再来了解平仄就比较容易了。“平仄”是诗词格律关于声调的一个术语。上面讲的四声,分成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字的平声仄声在诗词句中的安排都有讲究。格律诗和词都有严格的平仄规则。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有其特点,要大体安排适当。讲究平仄,才能使诗词作品读起来声调顺畅,抑扬顿挫,避免单调,富有音乐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 押韵

    押韵也是构成诗词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格律诗和词,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为诗词。押韵比较好理解,就是诗词一部分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同一个韵的字,使诗词具有音乐感,读起来顺口而且具有回环感,悦耳动听,可以此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由于这些同一个韵的字一般都在句子的末尾,因此称为“韵脚”。

    那么,什么叫“同一个韵”呢?从汉语拼音方案入手,就比较容易弄明白(古汉语缺少科学的语音系统,不容易讲明白)。我们知道,汉语字的读音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再加上一定的声调。如“妈”、“麻”、“马”、“骂”这四个字,由声母m和韵母a组成,再分别加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声声调,就构成它们的读音。汉语的韵母(含复韵母)共有35个韵母。请看韵母表:

    (以上由横行iuü与竖行左排aoe···组合而成的20个韵母就是复韵母。)

    韵母(含复韵母)相同的字,就属于“同一个韵”。比如:巴、葩、妈、发、搭、他、拿、拉、伽、卡、哈、家、恰、霞、扎、差、沙、杂、擦、撒、蛙、瓜、夸、花、抓、刷···它们的韵母都是a或ia、ua(后两个为复韵母),这些字就属于“同一个韵”。在诗歌的一部分句子的末尾(韵脚)用同一个韵母(含复韵母)的字,这首诗歌读歌起来就会押韵。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枝槐》的歌词是:“高高山上一枝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你)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这四句中,第一、二、四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分别是:槐(huai)来(lai)开(kai),其韵母分别是uai、ai、ai(其中uai是复韵母)。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i或uai,就是“同一个韵”的字。就这首民歌来说,四句中第三句不押韵,整首诗歌读起来还是会押韵。这是因为第一句和第二句押韵,给人一种回环的美感,第三句不押韵,似乎给人一种更大的“期待”,到了第四句押韵才给人这种期待的满足,产生一种圆满的美感。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认为这种期待的满足会给人美的感觉。这也是先人们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为了方便创作,人们将属于同一个韵以及相近的韵的字归在一个组,将它称为一个“韵部”或“韵目”。现在北方曲艺界就将不同韵的字分为十三个韵部,称为“十三辙”,把押韵称为“合辙”。(十三辙的名称分别叫发花、梭坡、乜斜、姑苏、一七、怀来、灰堆、遥条、油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再加上小言前儿、小人辰儿)。十三辙是适用于普通话的,因此对于用普通话来创作的人特别是进行曲艺创作的人,都有工具性的作用。对于用中华新韵来写作诗词也有参考作用。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韵母相同的字,声调平仄不同,比如“花”、“华”这种平声字,和“话”、“画”这些仄声字,属于同一个韵吗?能算押韵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不少曲艺以及歌曲作品里,总的说来是平仄通押的。如上面讲的十三辙,是平仄通押的,用十三辙押韵的各种大鼓书、弹词、快板等说唱艺术等,是平仄通押的。但这些都不是诗词。我们知道一下就行了。

    另一种情况是我们要重点了解的。在诗词里,格律诗不能平仄通押,词大多数也不能平仄通押,只有如《西江月》等少数的词牌属于平仄通押。例如:辛弃疾《西江月·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初学者可以把它们当作特别的一类。

    三、诗韵、平水韵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一些诗词研究者编出了多种韵书。有诗韵、词韵。

    先介绍诗韵。比较重要的诗韵韵书,有《切韵》(隋,陆法言)、《唐韵》(唐,孙愐)、《广韵》(北宋初,陈彭年、邱雍)、《集韵》(北宋,丁度、刘淑)、《礼部韵略》、《平水新刊韵略》、《佩文韵府》(清代康熙年间,官方召集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76人编)、《诗韵集成》(清代咸丰年间,余照)、《诗韵合璧》(清代,汤文璐)等。以南宋--金的“平水韵”影响最大,最为流行。南宋时北方属于金王朝统治,当时有个在金国生活、叫刘渊的平水人编了一部《礼部韵略》,主要根据唐代人作诗用韵的情况,将诗韵划分为107个韵目。大致在这个时间前后,也是在金国生活、担任平水县书籍(官职)的王文郁编了《平水新刊韵略》,他将诗韵划分为106个韵目。刘渊、王文郁两人都和平水有关,因此后人就把他们的韵书称为“平水韵”。这两部书都已失传。但“平水韵”的资料保存在清代初年官方编定的《佩文韵府》中。“平水韵”是金、元以后写诗的人用韵的根据,一直通行了七百多年。现在如果要用古汉语的韵来写诗,就用平水韵。

    平水韵有106个韵目,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韵目三十个,上声韵目二十九个,去声韵目三十个,入声韵目十七个。列举如下: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tán谈,延及、深的意思) 十四盐十五咸

    上  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yǔ雨, 牡鹿)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澘(shǎn闪)十六铣(xiǎn显,闪光的铁)十七篠(同“筱”xiǎo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kě 可 又音gě,赞许)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yǎn演, 雕饰的玉)二十九豏(xiàn现 古音读“显”,豆馅)

    去  声:一送二宋三绛四寘(zhǐ至,同“置”) 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xian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禡(mà 骂,古代军队行军时在驻地的祭礼)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kàn看)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    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xiá狭)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我们看到,平声韵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部分,这是因为平声字多,才这样分。不是说上平声的字念阴平,下平声的字念阳平。每一个韵目,前面的数字是韵目的序数,后面的字是这个韵目的代表字。之后列出属于该韵目的字(略)。

    由于从古代到现在汉语语音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因此现在我们看平水韵的分组就觉得不合理、不科学,一是不同韵目的字今天读起来是相同的,如上平声“一东”、“二冬”,类似的还有很多;二是同一个韵目的字今天读起来明显不押韵,如上平声六鱼的“鱼”等字和“猪”等字,类似的还有很多;三是有的看起来比较乱,今天同韵的字被分布在几个读音不同的韵目中;四是韵目太细太多,不容易记住。另外,据学者们研究,上平声十三元这个韵部,当时的划分就不合理。总之,现在初学者用平水韵写诗,毫无疑问困难是不小的,需要仔细查找韵书。不过,目前从事诗词创作者,多数人还是在用平水韵。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中华新韵来写作。关于新韵,下文会讨论。

    四、词韵、词林正韵和词韵简编

    关于词韵,没有什么正式的规定。现在我们见到的词韵韵书,主要是清代康熙年间江苏人戈载所编的《词林正韵》。它把平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这十九部大体上是把诗韵进行归并而成的。《词林正韵》面世后,遵用的人很多。现在仍然是人们写词的用韵根据。但该书的韵目用《集韵》标目,有僻字,又分目繁多。民国初年浙江有一位女词人张珍怀对《词林正韵》作了改动,改、删了僻字,书名改为《词韵简编》。现在用的人很多。这两部韵书对韵目作了归并,每一个韵目的字比较多,因此用韵比较宽泛。十九部开列如下: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平声东冬通用,上声董肿、送宋通用。

    2、平声江阳通用,上声讲养、去声绛漾通用。

    3、平声支微齐、灰(半)通用,上声纸尾荠、贿(半)、去声寘未霁、泰(半)、队(半)通用。

    4、平声鱼虞通用,上声语麌、去声御遇通用。

    5、平声佳(半)、灰(半)通用,上声蟹、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通用。

    6、平声真文、元(半)通用,上声軫吻、阮(半)、去声震问、愿(半)通用。

    7、平声寒删先、元(半)通用,上声旱澘铣、阮(半)、去声翰谏霰、愿(半)通用。

    8、平声萧肴豪通用,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通用。

    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箇通用。

    10、平声麻、佳(半)通用,上声马、去声禡、卦(半)。

    11、平声庚青蒸通用,上声梗迥、去声敬径通用。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通用。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通用。

    14、平声覃盐咸通用,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通用。

    乙,入声五部

    1、屋沃通用。

    2、觉药通用

    3、质陌锡职缉通用。

    4、物月曷黠屑叶通用。

    5、合洽通用。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在某些词人笔下,第六部已经和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已经和第十四部相通。

    五、中华新韵

    诗韵应当适应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为了繁荣诗词创作,需要在诗韵上进行改革。一九六五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组织专门班子,根据汉语拼音方案,以北京话为基础,参照几十年间音韵学者对新韵的研究成果,制定了一套新诗韵,名为《诗韵新编》(十八个韵部)。由于不久就遇到“文化大革命”,诗词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套诗韵未能得到推广。二零零一年,在多年研究、多方讨论之后,中华诗词学会制定了《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中华诗词》编辑部于二零零四年五月号期刊上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和它的常用字简表。又在同年《中华诗词》六月号上做了修订。

    中华新韵制定的依据有以下五个原则:

    1、韵部划分的原则——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尤豪,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便于记忆,可用两句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汉语拼音中,韵母分为韵头、韵腹、韵身三部分,韵母开头的i、u、ü 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称为韵腹,韵腹后面的辅音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合称韵身。如:iang,i是韵头,a是韵腹,ng是韵尾,a和ng合称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所谓“同身同韵”,就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

    3、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上面讲过,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仄声,古代的仄声已经分别演变为阴、阳、上、去。在新声韵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这样,每个韵部自然分成两个部分。用入声字的词牌、曲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为了使用方便,在常用字简表中,把原入声字单列在各韵目之后。

    4、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再根据读音确定它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诗词,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词林正韵。但是在同一首诗词中,不能同时使用新韵和旧韵。使用新韵的诗词,一般应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简单、宽泛,而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是有促进作用的。但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

    《中华新韵》及其简表在目前还是试行,将随着实践再作完善。对于初学者来说,应当是个好事。现在许多诗词名家不但提倡用新韵,而且自己也在用新韵进行创作。看来应是大势所趋。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中华新韵(十四韵)及其常用字简表。

    在简表中,每一个韵部都列出这个韵部的常用字(略)。

    我们在用新韵创作旧体诗时,可以参看这个简表。里面字很多,有助于选字、组词和练字。通过实践积累,就会逐渐熟悉。

    六、对仗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可以使语言产生一种整齐对称的美感。律诗规则有对仗的要求。词的某些词牌也要求在某些地方对仗。这里着重讨论律诗。

    对仗的规则是:上下两句字数相同,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字词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词性相同”。 词性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词性的分类,古人与现代汉语大同小异,不过古人没有像今人所起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叫法,而是分成“实字”、“虚字”、“半实”、“半虚”、“助字”等。诗律学最著名的大家王力先生认为,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性大约可以分为下列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    5、方位词    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另外须注意的特殊点:不及物动词常常与形容词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形容词,“落”动词,二者对仗。对此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落”表现“日”的状态,与“孤”表现“烟”的状态,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又如李商隐《无题》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改”动词,“寒”形容词,情况与前例同。

    今天的人们可以依照上面的词性分类来对仗,也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来对仗(特别是用中华新韵来写作时),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方位词对方位词、虚词对虚词。

    如王维《观猎》颔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草枯”、“雪尽”都是名词加形容词,“鹰眼”、“马蹄”都是名词限定修饰名词,“疾”、“轻”都是形容词。

    又如杜甫《登高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独留”都是副词加动词,“紫台”、“青冢”都是形容词(颜色词)加名词,“连”、“向”都是介词,“朔漠”、“黄昏”都是形容词加名词。

    律诗八句,每两句构成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联”,或称“次联”,第三联称“颈联”,或称“腹联”,第四联称“末联”,或称“尾联”。每一联的前一句称“出句”,后一句称“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通常必须对仗,而首联和末联一般是不须对仗的。如: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平仄相反”。就是在出句和对句的相同位置,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如杜甫《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的平仄节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又如李商隐《无题》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的平仄节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对仗与对偶的异同。

    对偶和对仗相同点是:都有上下两句,两句字数相同,两句相同位置的字词词性相同。不同点是:对仗除了满足以上条件,还有两个规则,一是要求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字词平仄相反,二是上下两句不能出现同一字词(同一句中允许出现有规则的同字重复,如迭字、回环式的重复字词)。可见,对仗一定是对偶,而对偶不一定是对仗。

    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诗词、对联和骈文、散文等文体都用得着它。格律诗就用对仗;词的对仗有其特点,下面会讨论到。

    律诗的规则是颔联和颈联用对仗。可是也有些律诗只有一联对仗,有些律诗有三联对仗甚至四联都对仗。下一讲会再讨论。

    由于律诗使用对仗,对绝句也产生了影响。在唐人以及后人的一些绝句中,有人就使用对仗,有前两句对仗的,有后两句对仗的,甚至有四句都使用对仗的。

    如杜甫的《绝句》,它四句都使用对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有些诗律家认为,绝句就是“截句”,是截取律诗的两联而成的。如果截取律诗的首联和颔联,则第一联不对仗,第二联对仗;如果截取颔联和颈联,则两联都对仗;如果截取颈联和尾联,则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如果截取首联和尾联,则两联都不对仗。

    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宝孝||诗词格律常识讲座(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da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