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艺术之家发现……
北京: 偶然发现的曹雪芹老屋

北京: 偶然发现的曹雪芹老屋

作者: 2018栏杆拍遍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12:06 被阅读40次

                    上接:【曹雪芹:《家世渊源》】

              1983年,在北京西郊原正白旗村39号院内老屋,曹雪芹故居被偶然发现。1984年在原老屋基础上,改建为“曹雪芹纪念馆”。

            本集介绍:曹雪芹故居-正白旗39号老屋和【曹雪芹生平事迹展览】的第二部分《雪芹一生》。

            下图:正白旗39号老屋,现只有主体结构仍保持着发现时的原状,但家具不是原物。这是曹雪芹书房 

    下图、这是室内西侧山墙上曹雪芹题诗真迹,是确定此屋是曹雪芹故居的重要物证。以前这间老屋是可以进去的,我曾轻轻地触摸过这面题诗的墙壁,为了保护这着珍贵的古迹,现在已不对外开放了。游人只能隔着南窗看看。因为是隔着玻璃窗拍摄的,所以有反光,看不清题诗的文字。

    下图、 曹雪芹故居正房

    下图、曹雪芹故居卧室

    下图、这是第二进院落中的曹雪芹塑像

                            在第二排复建的老屋中,是【曹雪芹生平事迹展览】的第二部分《雪芹一生》。

                 雪芹一生

              曹雪芹(1715-1764或1724-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中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曹雪芹早年富贵,因中遭变故,家境败落。独特的家世背景,满腹的才华、孤傲的性格和坎坷的命运,让曹雪芹对社会、对人生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以十年之功,创作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名垂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以生动的形象、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因而小说问世后,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以致出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社会现象。两百年来,《红楼梦》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以下略)

    壹   金陵岁月

              引言

             南京,古称“金陵”,清代时为江宁府,辖上元、江宁两县。

            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算起,曹家三代四人(曹玺,曹寅,曹颙,曹頫)先后担任江宁织造一职,近一个甲子(六十年)之久,这在清初政治上是少有的奇事。

            曹雪芹即出生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府内,此时曹家已经没有了祖父曹寅时期的风光,但荣华依旧,因此,幼年雪芹过着锦衣玉食、温柔富贵的公子哥生活。少年雪芹在祖母、母亲、叔叔的教育下,在金陵度过了十三个春秋(此说取康熙五十四年出生),直到雍正六年,才随祖母、叔叔回到京师。

           十三年的金陵岁月,对曹雪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抹不去的“金陵情结”,伴随了他的一生。

          下图:秦淮岁月    《清俗记闻》内乾隆时期江浙民俗:《清俗记闻》一书,是根据乾隆年间前往日本长崎的江浙商人口述汇集而成。此书客观地反映了清代江浙地区社会风俗的诸多方面。

          下图中:周岁拿周图                          下图右:书生礼拜之图

             祖母李氏为少年曹雪芹讲述皇帝南巡的故事

             康熙六次南巡,曹家四次接驾,这是曹家历史上最为光彩的一笔。曹雪芹没有赶上康熙南巡,所有关于南巡的故事都是从祖母等老一辈人口中听来的。

            《红楼梦》第六十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曹雪芹借赵嬷嬷之口讲道:“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呦呦,好气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谁不是堆山填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下图、左上图:秦淮河      位于南京。相传秦始皇于方山掘流,引淮水横贯城中,西入江,亦曰淮,故称秦淮,后人以此代指南京。明清之际,此处为风流繁华之所。曹雪芹友人敦敏诗云:“秦淮风月忆繁华”,印证了曹雪芹在南京曾有一段富贵生活。

                      左下图:南京鬼脸城遗址    三国时,孙权在原楚国“金陵邑”旧址上建造石头城,故后世以石头城或金陵代指南京,该处城墙颇似鬼脸,故名。《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把半条街占了”。

                    右图:虎丘       位于苏州西北处。相传春秋末,吴王阖闾葬于山下,有白虎踞其坟上,故名虎丘。此地不仅以名胜古迹著称,其工艺产品亦颇有名气。《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训家童》中写道:薛蟠从南方回到京都,“外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大筋头的小小子”等物。“惟有黛玉见了她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

           下图、上:苏州阊门     传说,曹雪芹幼年曾在苏州生活过,对苏州的风物有所了解。《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苏州人。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写道:“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下:扬州瘦西湖     位于扬州城西北部,相传湖畔小金山原有曹寅石像一尊。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担任巡盐御使期间,曾往返于扬州、南京之间,康熙五十一年(1712),因病逝于扬州天宁寺。曹雪芹当年曾有到扬州游历或小住的经历,他多次将扬州写入《红楼梦》,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即是扬州巡盐御使,黛玉也是在扬州登船,去往京都贾府的。

          下图、《姑苏繁华图》

               家遭巨变

            上:雍正帝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十三日,六十九岁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离世,其弟四子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  雍正对康熙晚年的混乱状态感到不满继位后对政府的财政亏空、官员的贪污腐化和不称职等情况进行调整改革。雍正为人坚韧不屈,铁面无私,不少宗室和政府大员在改革中纷纷落马。

            下:雍正二年《江宁织造曹頫请安摺》上雍正皇帝的朱批:怡亲王允祥是雍正皇帝最宠信的亲王,也是整顿亏空的总负责人。在曹頫的请安摺后,雍正皇帝加了长篇朱批,告诉曹頫,怡亲王对他很是照顾,只要一心一意弥补亏空,其余事不必考虑。允祥的儿子,小怡亲王弘晓曾组织人员抄录过曹雪芹的《石头记》。

    下图、上:山东长清       驿站是古代政府用于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专供政府传递文书、物品,人员及往来官吏修葺、更换马匹之所。雍正上台后,对康熙晚年已经松懈的驿站重加整顿,先后有数名大员因骚扰驿站而被查处。长清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西,是从山东省府进京的必由之路,清朝在此设有驿站。雍正五年(1727)十一月,江宁织造的“家人”无视律法,在此因“骚扰驿站”获罪,从而给曹家招来了革职的厄运。

                中: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上谕织造差员勒索驿站著交部严审》的朱批     因为骚扰驿站,曹頫被革去江宁织造的职务,绥赫德以内务府郎中衔管理江宁织造事物。  骚扰驿站是曹頫直接获罪的原因,但“原不成器”,不能按照皇帝的指示办事,才是他被革职查问的根本原因。

               下:雍正六年三月初二《江宁织造随赫德奏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摺》   雍正皇帝得知曹頫有转移家产之举动后,异常恼火,加重了惩罚,曹頫被抄家拿问。    从查抄结果来看,曹家虽已败落,但仍是大族景象:房产四百八十三间,奴仆百余人,别人欠账达三万二千两。这说明曹雪芹少年时期仍然过着饮金馔玉的富贵公子哥生活,与《红楼梦》中的宝玉有相似之处。

                 贰:燕市奔波

    初居京城

    崇文门外   “十七间半”位于崇文门外瓷器口大街。曹雪芹家族抵京后,即居住于此。崇文门外满汉混居,市井繁华,这极大地丰富了曹雪芹的生活阅历,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社会多层面的人物。这一段生活经历,对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雪芹京师亲朋表

            注:虽然曹頫因骚扰驿站而被枷号在狱,曹寅一支已无可避免地败落了,但曹家在京的生活得到了这些得势的亲朋照顾,曹雪芹的经历也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下图、上:崇文门

                      下:平郡王府   位于今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北路口。平郡王系清初世袭罔替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雍正四年(1726)七月,曹雪芹的表哥,年仅十九岁的福彭袭平郡王爵。  福彭自幼就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雍正皇帝也是喜爱有加。

            下图、左上朱批文字: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覩新怀旧股仍因之

                        左下文字:风月宝鉴   “雪芹曾有《风月宝鉴》一书”,系仿《金瓶梅》而作,目的是使人们“戒妄动风月之情”,《红楼梦》中还保留了不少《风月宝鉴》的内容,因此《红楼梦》也曾被人题名为《风月宝鉴》。

          侍卫传闻

             1963年,张永海告诉来香山地区调研的专家,他曾听父辈说,乾隆年间,曹雪芹因为是“皇族的内亲”(曹雪芹的两个姑姑都由皇帝做主,嫁给了满族王子),而被任命为内廷侍卫,他有机会进入内廷,出入皇家领地。

            侍卫的经历,使曹雪芹有机会了解清廷的制度、礼仪,皇家园林的建造格局与各种陈设,这都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右上图:清漪园

           下左文字、图:脂批:“难得他写得出,是经过之人也”。

             据传说,因为表哥福彭的关系,曹雪芹在乾隆初年被调至京城担任侍卫一职。从《红楼梦》“元妃省亲”一回的“脂批”中,对此经历似有提示。

            三山五园与大观园

            在曹雪芹生活的清中期,北京西郊不仅有着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还密布着各种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作为侍卫的曹雪芹有条件进入这些园林,而《红楼梦》的酝酿和创作也基本在这一时期。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即是曹雪芹在借鉴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士人园林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想象创作出来的一座艺术园林,因而“大观园”既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宏阔气势,也有江南士人园林的小巧和精雅。对于曹雪芹的这种艺术构思,清代著名《红楼梦》评论家“二知道人”写道:“雪芹所记大观园,恍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源也”。

                 叁:黄叶著书

    移居京西

             北京西山一带,环境清幽,风景秀美,寺观林立,早在元代就已成为帝王避喧休憩、百姓进香祈福、文人墨客踏青郊游的风景名胜之地。万安山上的法海寺有顺治皇帝的御碑,康熙皇帝也在香山有行宫。

             乾隆十四年(1749),因金川战役,乾隆皇帝命令在万安山、香山、寿安山下建立了以香山为中心的健锐营八旗。其后,规模不断扩大。旗人不许务农、不许经商,仅以从军、当差为业,因此,围绕旗营出现了西山一带特有的、不同于城市的、多民族的商业繁荣。

             根据口碑资料,曹雪芹在乾隆初年来到香山正白旗,过着每月四两银,每季一石米的生活,这是他能够养活妻儿,安心著书、纵酒放歌的经济基础。

             西山的青山碧水、街柳庭花、古刹晚钟、柴扉薄烟,是不同于城内的另一种生活环境,曹雪芹就在这里创作《红楼梦》。“无才补天”是他的惭恨,因而,他也曾寻找一些机会试图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才高八斗、孤傲自赏的他,难以忍受世俗的纷扰,最终他还是带着累累的精神伤痛,回到了香山脚下,继续磨砺、升华他的作品。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把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全部写进了《红楼梦》。“十年磨一剑”,积十年之功,曹雪芹终于在西山的朝霞晚烟、晨钟暮鼓里,创作出光耀后世、万古不灭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下小图:正白旗地理状况:张永海说,曹雪芹住在正白旗。他的房子在四王府之西、地藏沟口西边、靠近河滩的地方,那儿至今还有一棵二百多年的大槐树。他还告诉吴恩裕,曹雪芹居住的房子后面就是正白旗的档房。依照这种说法,曹雪芹在正白旗的居所,基本可以框定在曹雪芹纪念馆附近。

                 下图、曹雪芹西山采风图

    西山风物与《红楼梦》

               上、纪念馆门口的歪脖树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白旗村三十九号房主舒成勋先生说:“过去一带唱夯歌、演小曲、唱莲花落十分盛行,而大部分内容和《红楼梦》有关,其中提到曹雪芹住处时总是这么唱的: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这与正白旗三十九号门外景物吻合。” 

              下、古槐幽夏

             北京历史上素有“先安宅、后植槐”的习俗,房屋建成后在周围栽种槐树。依据植物学“槐树胸径1米,树龄约300年”的粗略估计,纪念馆前的三棵槐树树龄均应在300年以上。张永海传说中提到的“大槐树”即指“歪脖树”对面的这株古槐。

           下图、中上:木石前盟

             樱桃沟“元宝石”上方的一块巨石上,凌空生长着一株古柏。几百年来,它仅靠一条扎入石缝的树根艰难生存。清人笔记中对此奇特景观多有记载。因民间松柏不分,故俗称“石上松”。据香山百姓传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之间的“木石前盟”,即是曹雪芹受此景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关于此石,请看本博客专文《北京奇石》)

                      中下:元宝遗石

             樱桃沟水源头处,有一块横卧的巨石,状似元宝,俗称“元宝石”。相传辽代,曾有仙人骑白鹿来此地修行,故也称为“白鹿岩”。据说这块巨石就是《红楼梦》中无才补天、遗落青埂峰下那块五彩顽石的原型。

            下图、中:河墙烟柳      为了保证静明园(玉泉山)、清漪园等皇家园林用水,乾隆十四年(1749),清政府设计引水工程,将水源头泉水引到玉泉山。沿途凿石为槽,上覆石瓦;北部地势较低处,砌石为墙,上置石槽,当地人称为“河墙”。因水渠两侧多植柳,柳树水分充沛,清晨和傍晚似有烟岚轻笼,两景合称为“河墙烟柳”。

                       下:广泉古井      广泉寺位于樱桃沟内,早在明晚期即已废弃。因为地处偏远,山林茂密,环境清幽,清代时,不少文人到此游览,作怀古幽思。   这里离曹雪芹西山居处不远,乾隆二十七年(1762),曹雪芹和好友张宜泉信步至此,曹雪芹游兴甚好,信口吟出一首七律,张宜泉作《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韻》一诗作为回应:“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隤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惜曹雪芹原诗未得传世。

              下图:上、卧佛寺     始建于唐代,名兜率寺。因寺内有檀香木卧佛一尊,俗称“卧佛寺”,历代均有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怡亲王允祥出资对大佛寺进行修葺,未及而亡,其子弘晓继之。工程毕,雍正皇帝赐名为“十方普觉寺”。允祥父子对曹家素有照顾。    卧佛寺距曹雪芹香山居所仅里许,曹雪芹的友人诗中有“寻诗人去留僧舍”之句,此为所指“僧舍”之一。有学者认为,《红楼梦》中某些场景的描写即受到卧佛寺景物的影响。

             右下:一拳顽石       该石位于香山公园内,因形似拳头而得名。乾隆皇帝曾在其上题诗留念。在题有“赠芹溪居士”字样的松木箱上,也有“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字样。可知,曹雪芹就生活在香山一带,且了解这一景观。

            下图、左:健锐营碉楼    乾隆十四年(1749),皇帝将从金川(四川西部)前线得胜而归的云梯兵万安山、寿安山一带,单独成营,号曰“健锐营”,并在营房间按金川碉楼样式建造碉楼六十八座,提醒后人莫忘胜利得之不易。

             右:法海寺   1964年,著名作家老舍在门头村体验生活,他在给郭沫若的一封信中,有《致郭老》诗一首,诗云:门头村里好为家,文艺源泉岂浪夸。金玉红楼终是梦,镰刀碧野遍地花。东流巨浪今朝北,霜降香山叶染霞。瓜果齐歌丰产日,高天一弹吐光华。       “金玉红楼终是梦”句下,老舍先生注文道:“父老传言,曹雪芹曾在附近法海寺出家为僧。”曹雪芹未必在法海寺削发出家,但是,他经常在这里游玩、与高僧谈佛论法,甚至题壁留诗都是可能的。

           下图、左上文字:古井微波

             健锐营各旗内都有饮水用井,并由专人负责。该古井位于黄叶村内,是当时正白旗村内二口饮水井之一。因处于山地,水位较低,井深十余米。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诗云:“抱瓮汲深井、井深怵毛发”。有研究者认为,此井就是曹寅诗中提及的“深井”。 

              右上图:松堂   位于香山南旱河路西,原是焚香寺旁的小敞厅,名曰:“来远斋”。因其周边遍植白皮松,后人称之“松堂”。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在此处设宴为征伐金川凯旋将士庆功。之后,松堂成为乾隆皇帝来团城阅武时休息、用膳、观赏金川人歌舞的场所。《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曹雪芹借宝玉之口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宾服,八方宁静,千载百载不用武备,咱们虽一戏一笑也该称颂,方不负坐享升平了”,并非都是假语。

             右下图:金川人

    下图:中下、东沟小庙与墨龙图

            在香山百姓的传说中,曹雪芹的好友鄂比是一个擅长丹青之人,东沟关帝庙内的《墨龙图》即出自他的手笔。据说香山玉皇顶庙宇中的《吕祖行雨图》也是鄂比所绘,惜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所毁 

           下图、上:番子营遗址      乾隆十四年(1749),为了安置从川西北带回来的数十名金川战俘,清政府在万安山法海寺侧修建了“番子营”。    《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写道:“芳官笑道:我说你是无才的。咱家现有几家土番,你就说我是小土番儿。况且人人说我打联垂好看,你想这话可妙?”这里说的土番,就是指安置在万安山上的金川人。

                        中:耕织图遗址

                       下:耕织图石刻    “耕织图”位于清漪园(颐和园)西堤处,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是一组体现农耕、反映乾隆皇帝“以农为本”治国思想的景观。在这里乾隆皇帝留有“两岸溪町夹长川,稚稻插秧千亩余”的诗句。《红楼梦》第十八回中,林黛玉为宝玉所写的《杏帘在望》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的描写,与这一景观有异曲同工之妙。

    仕游宗学

            下图、上:右翼宗学原址及门前石虎

             宗学是教育皇家宗族子弟的学校,清代在皇宫左右各设一座宗学。因门前立有石虎, 故以“虎门”代指宗学。乾隆十三年左右,曹雪芹在右翼宗学担任“瑟夫”一职,“瑟夫”是满文“教师”的汉文音译。右翼宗学在西单北大街路东。

                        下:虎门夜谈图       在右翼宗学,曹雪芹结识了敦敏、敦诚兄弟—他们是清初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敦诚在回想这段经历时写道:当年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蓠到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敦诚以东晋时期扪虱雄辩、纵论天下的前秦宰相王猛来形容雪芹,曹雪芹的才气、雄辩、狂傲可见一斑。

           下图、左上文字:脂批 红字: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仍?之)

                       左下文字:最初,《红楼梦》只在曹雪芹亲戚朋友间传抄,传抄者将自己的看法、见闻、感慨用朱笔写在曹雪芹的手稿上。乾隆十九年(1754),署名“脂砚斋”的人,将曹雪芹的手稿抄阅批评。为了区别于以前的批评者,“脂砚斋”把自己抄阅评批的《红楼梦》称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来,又有人进行过抄阅批评,他们有的署名有的不署名,研究者将这些早期的批语统称为“脂批”。“脂批”作者对曹雪芹的家世、为人、思想、性格比较了解,也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脂批”是我们了解曹雪芹、对《红楼梦》深度审美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批评者的素养、喜好不同,因此、“脂批”之间也有矛盾。

                       右上:醉饮天香楼      天香楼位于什刹海西侧,是当时京师很有名气的一处酒楼,曹雪芹曾与朋友在这里饮酒畅谈。曹雪芹好友张宜泉有《和欧阳先生会饮天香楼原韻二首》诗传世。 

                      右下文字:据传说,大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曹雪芹辞去“瑟夫”职务,离开右翼宗学,返回西山正白旗居住。  此时,曹雪芹35岁左右,京城的挫折,让他对人生的磨难有了切身的感受;西山清幽美丽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风物,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他开始专心致志地从事他的《红楼梦》创作。   乾隆十九年(1754),曹雪芹终于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书稿完成后,他交与亲戚朋友誊抄评阅。完成作品的曹雪芹心情十分畅悦,他此后的生活,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肆    遗爱西山

                诗友往来

                曹雪芹的京师友人

              曹雪芹在京师的数十年中,结识了不少好友,他们不仅是曹雪芹诗酒唱和的佳伴,更是曹雪芹精神生活的知音,《红楼梦》最早的读者也包括他们。      曹雪芹的友人多为旗人上层,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修养很高,但在政治上都不得势,因此与曹雪芹有着较多的共同语言。其中敦敏、敦诚、张宜泉与雪芹关系更为密切。他们留下了提及曹雪芹的诗歌虽为数不多,却是今人研究曹雪芹最为直接的材料。 

               敦氏兄弟与张宜泉

             爱新觉罗.敦敏:字子明,系清初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因阿济格欲图谋反被赐死,其子孙遂不得重用。敦诚:字敬亭,系敦敏的嫡亲兄弟,后过继给堂叔宁仁为嗣。      敦氏兄弟曾就读于右翼宗学,他们在这里与曹雪芹相识,因此,敦诚诗中有:“当年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的诗句。

            张宜泉:似为汉军旗人,早年丧父,兄嫂不容,分别居住。他自称:“书剑飘零”,“无家剩一身”,晚年以私塾授课为业,与曹雪芹关系比较紧密。

            除以上三位外,曹雪芹的好友还有鄂比、于叔度、明琳、明义、弘晓等人。

            下图、上:白家疃贤王祠     位于海淀区白家疃村,与正白旗一山之隔。建于雍正十年(1732),是清代和硕怡贤亲王允祥的祠堂。       允祥为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封和硕怡贤亲王,雍正二年(1724),接谕旨照管曹家事物,雍正八年病逝。生前极喜白家疃山水,故修建别墅,工程未完而卒,改建为祠堂。按敦敏《瓶湖懋斋记盛》及民间传说,曹雪芹曾不时到白家疃居住,给人施药治病。

                        下:喜峰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月,敦诚的父亲瑚玐外放,任山海关税务,敦诚随父前往,驻喜峰口松亭关。这年秋天,他写诗怀念雪芹,诗云:“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并以“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盃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诗句,劝勉曹雪芹在黄叶村专心著述。

             下图、上:懋斋集会         “懋斋”是敦敏在太平湖旁的一处别院,曹雪芹进京时常来此。据说,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末,曹雪芹在这里为敦敏鉴定过数幅古画,他指出其中的《秋葵彩蝶图》、《平安如意图》系为珍品,足资保藏。

                         下:《秋葵彩蝶图》、《如意平安图》

            《如意平安图》最早见于1965年2月14日香港《大公报》的《艺林》副刊。《秋葵彩蝶图》则在同年11月出版的《中国历代名画集》中首次刊出。

             《秋葵彩蝶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平安如意图》钤有“乾隆宝鉴”章,现下落不明。

    下图、上左:敦敏《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诗影              上右:瓜洲古渡

                下面文字:   据江慰庐、凌和《曹雪芹、《红楼梦》和镇江、瓜洲的关系》一文称:“乾隆某年,冬季大雪天,曹雪芹因事经过瓜洲镇,雪阻船行,滞留于三摆渡。瓜洲商人大姓沈氏在店中与曹雪芹邂逅相逢,慕其才华,邀雪芹到他家中做客,热情款待,宾主谈游甚洽。”

    “靖藏本”《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眉批”也有“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可知,在《红楼梦》后文中,确实有写妙玉在瓜洲古渡的情节。 

    雪芹好友敦敏乾隆二十五年(1760)诗称:“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当年,敦敏不曾离京外出,因此、“别来已一载”,应是雪芹有离京经历。

    两相对照,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似有南游经历。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位旗人朋友告诉齐白石:“曹雪芹娶李氏寡居的表妹。”可知,曹雪芹有过再婚的经历,时间大概即在南游之时。

       性格品貌 

              左上:敦诚《赠雪芹圃》诗影: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毡氇白眼斜。

            左下: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影: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园春。 诗人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下:雪芹小像(德荣作)     1977年,黄庚收藏的彩塑曹雪芹像。像座下刻有:“辛巳年制”。“辛巳”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据言,该像系曹雪芹的徒弟关德荣所作。

    下图、左上文字:敦诚《佩刀质酒歌》诗影 (全诗见本文附录一)

            曹雪芹嗜酒善饮,因胸有抱负不能施展的“块垒”而白眼看人,故自号“梦阮”。《红楼梦》中“无才可去补苍天,枉落红尘若许年”的诗句,是他真实心态的反映,他在诗画中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情结。

              左下文字:敦敏《题芹圃画石》诗影 划红线的文字如下: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

             右上:《乡居畅饮》图

            右下:曹雪芹题敦诚《琵琶行传奇》  画红线部分文字如下:

            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几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亦驴鸣吊之意也。  (敦诚的传奇已佚。曹雪芹的诗,除写在《红楼梦》里的外,现留存的,仅此二句。)

     下图、上:  王冈《幽篁图》    1923年出现于上海,由书画收藏家李祖韩购得收藏。王冈(1697—1770),字南石,号旅云山人,曾为董邦达门客。      原画已遗失,现存为李祖韩之妹李秋君于1948年的摹本。对此画的真伪,学界存有争议,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清代知识分子的优雅生活情趣。 

    扶危济困

               雪芹扶危济困图

             曹雪芹不但才艺超群,且品德高尚。虽然过着“举家食粥”的贫困生活,却怜贫助寡。其友于景廉(字叔度)因“从征伤足,家口繁多,生计艰难”,年关时告贷无门,到雪芹处求助。雪芹闻之。“怆恻于怀,摒挡所有,济其眉急”。后又教其扎糊、绘制风筝技法,使其能以此技自养。

           下图、上左:雪芹行医图

            已故正白旗老人赵东华(1967年去世)生前讲过曹雪芹治病救人的故事:曹雪芹精通医道,给人看病从不要钱。他把箭场旁溪水附近的野芹菜收集起来,制成药物,施舍给乡民治肝气病;他用“麻绳菜”配好成药给人治疗吐血病。在民间的口碑中,曹公是一位好善乐施的人。其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也有他为“白媪”医治眼疾的故事。

              上右:张宜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废寺原韻》诗影:君诗曾未等闲吟,破刹今游寄兴深。碑暗定知含雨色,墙隤可见补云阴。蝉鸣荒径遥相唤,蛩唱空厨近自寻。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注:放翁诗“烟林藏寺有钟来” 曲而能达、淡而弥旨)

             下:《废艺斋集稿》之《南鹞北鸢考工志》摹本图影:   据该书的描摹者孔祥泽回忆,1943年,他在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学习时,曾描摹过作者名为曹霑的《废艺斋集稿》。这是一部集民间工艺,教养天下残疾者谋生之方的书。此书共八册:第一册《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将篆刻图章的;第二册《南鹞北鸢考工志》,讲南北风筝的扎糊放飞技法;第三册讲编织工艺,专为盲人所编;第五册讲织补;第六册将印染,第七册讲雕刻竹制器皿和扇骨;第八册讲烹调,题名为《斯园膏脂摘录》,此书已遗失日本。

            《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废艺斋集稿》中的一册,内容是讲扎、糊、绘、放风筝的技艺。本册序末署“时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霑识”。丁丑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

             《废艺斋集稿》1943年发现于北京,当时,孔祥泽先生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抄摹。据吴恩裕先生考证,是为曹雪芹的一部轶著。

    埋骨西山

             在张永海关于曹雪芹的口碑资料里,曹雪芹八岁(一说十二岁)的儿子死在乾隆二十八年中秋夜,得的是“白口糊”—即“白喉”(病)。

            儿子的过世使曹雪芹万念俱灰,不久他就一病不起。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夜,一代文学巨星悲凉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48岁。

             吴恩裕先生对西山一带关于曹雪芹儿子和他本人死绝了的口碑,给予了肯定:“一个人死在除夕不易记错,一家人,儿子死在八月节那天,父亲死在年终末一日的晚上,十分好记,在众口相传的传说中,是不会弄错的。”

             雪芹死后,朋友们把他埋葬在了正白旗义地“地藏沟”—他儿子的坟旁。义地是埋葬穷人、没有后人的鳏寡孤独之人的地方。曹雪芹的朋友写下来多首哀悼他的诗文,这些诗文是我们了解曹雪芹晚年生活及其生平的重要资料。

            下图、左上小图:地藏沟    地藏沟得名于沟口的一座地藏王菩萨庙,是正白旗义地。香山百姓传说,曹雪芹死后即葬在此地。 

                        左下照片:(曹雪芹)书箱盖背面的悼亡诗: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丧明子夏又逝伤,地圻天崩人未亡)。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才非班女书难续,义重冒….)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诗题于书箱门板背面,为墨笔所书。括号中的字句,是作者修改时划掉的部分。

            中:敦诚《挽曹雪芹》诗影  此诗写于曹雪芹下葬后的第二天。从诗中可知雪芹独子夭折,雪芹亦一病无医,阖然而逝,身后留下新妇飘零。     通过此诗我们可以了解敦诚与雪芹之间的深厚情谊。

                    图中画红线的诗文为:《挽曹雪芹》: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芻上旧坰。

             右: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影    该诗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张宜泉来到雪芹住地,凭吊逝者,诗前小序云:“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原诗如下:伤芹溪居士》 谢草池边晓露香,怀人不见泪成行。北风?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琴里坏囊声漠漠,劒横破匣影铓铓。多情再问藏修地,翠叠空山晚照凉。(怀伤之中能使奇情怀句风捲云生允称合作)

                    第二首:题芹溪居士    姓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其人工诗兼画。

             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本立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

     下图、曹雪芹年谱       (详见附录二)

    下图、小结

    附录一:

               佩刀质酒歌       -敦诚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 

    又闻阮遥集,直卸金貂作鲸吸。 

    嗟余本非二子狂,腰间更无黄金珰。 

    秋气酿寒风雨恶,满园榆柳飞苍黄。 

    主人未出童子睡,斝干瓮涩何可当。 

    相逢况是淳于辈,一石差可温枯肠。

    身外长物亦何有,鸾刀昨夜磨秋霜。 

    且酤满眼作软饱,谁暇齐鬲分低昂。 

    元忠两褥空作佩,岂是吕虔遗王祥。 

    欲耕不能买犍犊,杀贼何能临边疆。 

    未若一斗复一斗,令此肝肺生角芒。 

    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 

    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我有古剑尚在匣,一条秋水苍波凉。 

    君才抑塞倘欲拔,不妨斫地歌王郎。

     附录二

              曹雪芹年谱

    康熙五十四年(1715)

    曹雪芹生于江宁织造署,或生于苏州织造署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曹雪芹四岁,早慧,由叔父曹颙开蒙受学,是后数年间,广泛涉猎,不惟能诵诗书,且通杂学。

    雍正五年(1727)

    曹雪芹十二岁,诗文书画皆佳。是年,叔父曹颙因骚扰驿站被革职。

    雍正六年(1728)

    曹雪芹十三岁。因转移财产,曹家被抄没。少年雪芹随祖母返京师,居住在崇文门外十七间半。曾随祖母往来于亲戚家。

    雍乾之交(1735年前后)

    曹雪芹二十岁,熟读小说、戏曲,观世间百态,仿《金瓶梅》作《风月宝鉴》,戒世人妄动风月之情,其弟棠村为之作序。

    乾隆六年(1741)

    曹雪芹二十五岁,通佛典,历世情,悟世事无常,是年前后有作《红楼梦》意。

    乾隆九年(1744)

    曹雪芹二十九岁,经四年构思,动笔写作《红楼梦》。

    乾隆十三年(1748)

    曹雪芹三十三岁,入右翼宗学当差,是年前后结识敦敏、敦诚兄弟。

    乾隆十八年(1753)

    曹雪芹三十三岁,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红楼梦》结稿。在《红楼梦》写作过程中,亲友争相借阅,加以评点。

    乾隆十九年(1754)

    曹雪芹三十九岁。脂砚斋将曹雪芹友人评点过的书稿全部抄阅,进行阅读评论,称自己批评的本子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乾隆二十年(1755)

    曹雪芹四十岁。《红楼梦》完稿后,小说仍在修改之中,闲暇尽余力助周边百姓,得嘉名于乡间。

    乾隆二十四年(1759)

    曹雪芹四十四岁,相传,该年雪芹有江南一游。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曹雪芹四十五岁,与敦敏相会于明琳养石轩。敦敏有诗记载此事,其诗序云:“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乾隆二十四年(1759),敦氏在京,可知,雪芹有离京经历。是年,雪芹与表妹李氏再婚,朋友赠送书箱等物为贺。

    乾隆二十八年(1763)

    曹雪芹四十八岁。中秋节,子亡;是年除夕,雪芹卒,父子皆葬地藏沟。

              未完,请看下集: 千古风流曹雪芹 (4)

    原题:(原创)北京: 偶然发现的曹雪芹老屋 (3)    2011-01-02 11:06   发表

    2015.01.03,访问量    986

    2018.12.31    阅读(1843)| 评论(4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 偶然发现的曹雪芹老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mc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