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烦恼,让人困惑不已,其中,最大的烦恼是无法有效地理解自己,认识他人。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负面、消极情绪,很想安慰与帮助别人,却好心办坏事,反而会让对方更加难过。或者,我们只能默默地倾听,无法提出具有建议性的建议。
而我们自己与别人沟通,也总觉得对方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无法敞开心扉,会把更多的烦恼隐藏在心底。
有时候,让人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们无法理解别人,别人也无法走进自己。对现状感到不满意,想要改变,却无从开始。
最近,我听到了资深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如何通过提出五个问题,看到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问题,找到了改变的方法,更好地引导自己和他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尽快走出负面情绪,及时做出改变。
第一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可以引导对方回到当时的场景之中,重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找到问题所在,让矛盾焦点更加清晰。
第二个问题:你的感受是什么?
只有与你相关的事情,发展在你身上的事情,你才会有感受。探索生气与愤怒的根源,是自我觉察的第一步。
第三个问题:你做了什么?
你做了什么?指的是应对方式,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是如何应对的。这种应对方式常常是我们无意识之中的反应,是我们一贯处理问题的方式,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当时要那么做。
第四个问题:这样做有效吗?
这样做有效吗?这是对应对方式的反思,从效果的角度来看待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合适,这是一种很客观的反思方式。不评判是非对错,只看它是否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目的。
第五个问题:你能从中学到什么?
这是对问题的反思:如果现在的应对方式没有效果,那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它为什么没有效果,问题出在哪里?我忽略了哪些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从过去的固定思维中脱离了出来,发展成了成长型思维,改变就悄然发生发生了。
陈海贤老师推荐的这个方法很实用,不仅可以用来安慰别人,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帮助别人看到问题,引导他人做出改变,还可以运用于自我对话,帮助自己梳理思路,让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用的应对方式中,有一种“儿童自我状态”,即用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冲突,只会去讨好和道歉,但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了起来。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上提到的五个问题,分析自己的应对方式是否有效。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探索这个应对方式是怎么来的,往往会想起我们过往的经历,与重要他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当我们认真地自我问答之后,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现在的应对方式与过去的经历紧密相连。
并不是说“儿童自我状态”这种应对方式不好,而是要去分析它是否有效。讨好和道歉只能平息暂时的冲突,却无法彻底地解决问题。
总之,认识自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提出这五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潜意识中发现问题,找到改变的方法,引导自己和他人走出负面情绪,并及时做出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