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6
心灵鸡汤不灵的第二个理由:特殊性替换。也就是用一个特殊性替换另一个特殊性。这其实是普遍性替换特殊性的升级版。
这个逻辑很好理解。特殊性之所以是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不同与不可替换,否则岂不是成了某种程度的同一性?而所谓的普遍性,本质上也是相对的同一性,绝对的差异性。
心灵鸡汤的格式通常是:“我行,所以你也行”或者“你都可以,所以我也可以”。它们总是从每一个特定的例子出发,讲一个成功的或者美好的故事,然后鼓励你将故事里的人物替换成你自己。
这一点,暗合了人的内在需求。
世间万物,只要是真实存在的,都是特殊的,不可替换的。
只有在虚构的世界里,替换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7
如此说来,学习岂非没有意义了?不,学习是有意义的,但学习的意义也是有限的。
就像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知识的价值是有限的。学习和知识的价值,在于普遍性的了解,但不意味着知道了,结果就必然出现。
如果不去亲自实践,汗牛充栋的知识也不能让结果一定出现。
知识不是力量,能将知识运用到现实才能发挥知识的力量。
这就像,没有一个人看着开车说明书就会开车,一定要练车才能开车。
即使去实践了,也只能出现你的实践结果,而不会出现一般性的结果或者别人的实践结果。
8
所谓的“普适真理”是鸡汤里的鸡汤,是人世间最大的谎言。
无论是数学模型,科学模型乃至于哲学逻辑,都是对事物的抽象,不可能是事物本身,真理的意义,在于假定前提下推导出的可能性,这与真实的发生完全不是一回事。
真理的真正价值是否定性的。亦即:如果没有A,就一定不会有B。而人们对真理的表述常常是肯定性的,亦即:假设A,所以B。这个谬误的出现及其被掩盖,源自人类思维的一个潜藏动机:用思考代替行动。
然而在人类早期,思考还只是少数人的玩具,大多数人们还远没有如此的天真和懒惰。
那时候的人们很少知晓其他人的活法,不得不亲自面对自己的问题,身体力行地咎由自取。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