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西藏生死书
索甲仁波切 著 西藏生死书(15)

索甲仁波切 著 西藏生死书(15)

作者: 悠远的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17:26 被阅读36次

                                          第五章       把心带回家

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许多世以来一直在追求真理的人来到北印度一处安静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他发誓,如果没发现真理,就不起来。传说到了傍晚,他征服了妄念的黑暗力量。第二天清晨,在金星划破天空时,他长久以来的坚忍、修行和圆满禅定终于成就了人类存在的最终目标——证悟。在那神圣的时刻,大地震动,好像“乐得醉熏熏”。经典上说:“任何地方都没有人动怒、生病或忧伤;没有人做坏事,没有人傲慢;世界变得十分宁静,犹如已达到圆满的境界。”这个人被尊称为佛陀。以下是越南籍大师一行禅师对佛陀证悟的美丽描述:

乔达摩觉得如同禁锢他百世千生的监狱已经被打破了,愚痴一直是监狱的看守人。由于愚痴,他的心被蒙蔽了,就好像月亮星辰被乌云遮住一般。心受到无尽的妄想波浪蒙蔽,错将现实世界分为:主和客、自和他、存在和不存在、生和死。由这些分别并进一步生起邪见——感觉、贪欲、执取和生存变化的牢狱。生老病死的苦,只是加厚牢狱的墙壁而已。唯一的工作就是把狱卒抓来,看清他的真面目。狱卒就是愚痴……狱卒一旦走了,监狱将会消失,再也不会重建。

佛陀看到的是我们对于真性的愚痴,是一切轮回苦的根源;愚痴本身的根源则是心易于散乱的习气。结束了心的散乱,将可结束轮回。他体悟到其中的关键就是通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带回它的真实本性。

佛陀安详而庄严地禅坐,天空就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在告诉我们:禅坐时,你的心要像天空一般开放,而保持在当下,立基于大地。天空就像是我们绝对的本性,没有止境,无边无际;大地则如同相对的实相,凡夫心。我们坐禅时的姿势,象征我们连接着绝对与相对、天空与大地、天堂与人间,就像鸟的双翼,融合了我们如天空般的不死心性和虚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唯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得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

修心

说明禅坐的方法有很多,我也讲过上千次了,但每次都不同,每次都是直接而清晰的。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有许多人认识禅坐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禅坐是超越文化、宗教藩篱的法门,可以让禅修者直接触及他们的生命真理,可以即刻超越宗教教条,更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大体来说,我们都远离了真正的自我,在无歇止的活动中浪费生命;而禅坐可以带我们回到真我,超越习气,真正体验和品尝整体生命。我们的生命都消耗在紧张焦虑的奋斗上,消耗在讲求速度和打拼的旋涡中,消耗在竞争、执取、拥有和成就上,永远被无关紧要的活动和所关注的一些细小琐事压得喘不过气来。禅坐刚好相反,它完全改变我们“正常的”运作模式,因为禅坐是无牵无挂的境界,没有竞争,没有想要去拥有或执取的欲望,没有紧张焦虑的奋斗,没有成就的渴望,它是一种没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接受也不拒绝,既不希望也不害怕。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慢慢地将束缚我们的情绪和概念,释放到自然单纯的虚空中。

佛教禅师知道心多么有弹性和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它,什么事都办得到。事实上,我们早已被轮回训练有素。我们被训练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和贪婪,被训练得一旦面对刺激就暴跳如雷。其实,我们已经被训练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不必努力去激发,这些负面的情绪就会自动生起。因此,一切都是训练和习气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就会清楚,把心投入混淆的状况中,很容易成为迷惑阴郁的专家,耽于沉溺,不自觉而坚定地屈服于它的支配。在禅坐中,让心致力于解脱妄想,我们将发现,只要有耐心、纪律和正确的训练,时间一久心会自动解开自觉的结,并认识本右的喜悦和清明。

“训练”心绝对不是强行把心压制下来或加以洗脑。首先要直接而具体地看清楚心的运作方式,你可以从灵修的教法或个人的禅坐经验里得到这种知识。然后开始驯服你的心,并娴熟地磨炼它,让它变得越来越柔软;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成为自心的主人,把心发挥到极限,达到最有利的地步。

八世纪的佛教上师寂天说:

如果心这头大象被专注的绳子从各方面牢牢绑住,

那么一切恐惧就会消失,

完全的快乐就会来临,

一切敌人(我们的情绪)虎、狮、象、熊、蛇,

以及地狱的守护者魔鬼和恐怖,

全部都会因为你控制了心和驯服了心

而被绑住,而被降服,

因为一切恐惧和无数的烦恼都来自心。

就好像作家必须经年累月的辛苦钻研,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也好像舞者必须花费相当多的心血和耐心苦练,才能翩翩起舞。一旦开始了解禅坐的效果,你将尽全力去学习,你需要最大的毅力、最高的热枕、最多的智慧和最严格的纪律。

禅坐的心要

禅坐是为了唤醒天空般的心性,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真面目——不变的、构成整体生死根本的纯净觉察。

由于忙碌和散乱的心,长久以来我们已经看不见内心深处的自性了,然而在禅坐的寂静中,我们却可以瞥见它,而且回归自性。我们的心,竟然无法保持片刻的宁静;我们的心,竟是如此焦虑不安,充满想法,以至于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虽活在现代的城市中,却已像死后中阴身般颠沛流离,备受煎熬。根据一些资料,多达百分之十三的美国人心理不正常,想想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

我们被分割成许多不同的部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不知道应该认同或相信自己的哪一部分。这么多矛盾的声音、指挥和感觉争相控制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觉得自己散置各处,没有留在家里。

而禅坐,就是要把心带回家。

在佛陀的教法里,有三件事情的大大区分了你的禅坐,仅仅带来暂时的放松、安详和喜乐,或是成为你和他人证悟的重大原因。这三件事情,我们称之为“初善、中善、后善”。

初善来自觉察到我们和一切众生基本上都有佛性,为了体悟佛性,必须破除愚痴,最后则灭苦。因此,每次开始禅修之前,我们都要以这种觉醒为动机,如同过去一切诸佛祈祷文的精神,发愿将我们的修行和生命致力奉献于一切众生的证悟:

以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

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和苦因;

愿一切众生永不离无苦之大乐;

愿一切众生免于执著与厌恶,

安住平等不二心。

中善是指进入修行核心的心态,它是由体悟心性启发出来的。从这种心态产生不执著的态度,不受任何概念的拘束,察觉万事万物本质上是“空的”、虚幻的、如梦一般。

后善是指禅修结束时,回向一切功德,并真诚发愿:“愿修行获得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皆得证悟;愿它如同一滴水,献给诸佛孜孜不倦解脱一切众生的事业大海。”功德是从你的修行中产生出来的正面力量和利益、安详和喜乐。你回向这种功德给众生长远、究竟的利益,愿他们证悟,在更高的层次上,你回向功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每个人都能完全免于匮乏和疾病,都能经验到整体的幸福和永恒的喜乐。然后,因为体悟到一切是虚幻如梦的,你也观照到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正在回向功德的你、你所回向功德的对象,甚至回向功德这件事,其实都是本自“空”而虚幻的。在教法中说,这是结束禅修的方式,以确保任何修行的纯净力不会泄露或渗出,确保你的修行功德绝不浪费。

这三个神圣的原则——善巧的动机、确保修行成功的不执著的态度和密封修行时的回向——能够让你的禅修既具启发性又有力。伟大的西藏上师隆钦巴赞叹它们是“真修行的心、眼和生命力”。纽舒堪布说:“成就完全的证悟,有了这些就够了,但少了这些就不完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索甲仁波切 著 西藏生死书(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sm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