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书

作者: 以明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6-24 11:42 被阅读24次

    西藏生死书

    [美]索甲仁波切  著  郑振煌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

    《西藏生死书》是一部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一本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

    在这样一本契合时代需要的书中,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作者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更有具体的实践方法,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宁静而充实。

     - 书友分享 - 

    西藏生死书

    分享者 于婷婷

     - 书友自我介绍 -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于婷婷,从事广播电视行业相关工作,平时读书比较杂,科幻、现实文学小说、心理学、武侠、哲学等等都是自己喜好范围。与以明相识已经有三年多了,也见证了它的步步壮大与充盈。此次非常荣幸成为以明读书会线上活动的第一位分享人。抛砖引玉,期待我们的线上分享活动蒸蒸日上,成为以明书友谈书论道的另一方天地!

     - 作者简介 - 

    索甲仁波切,1947年出生于西藏,由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抚养长大。自幼年起,他就与上师培养出温馨亲密的关系,并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围之中,这使他对佛法精髓有着深刻的了解。身为转世喇嘛所受的传统训练,为他日后担任精神导师的任务也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蒋扬钦哲仁波切圆寂之后,索甲仁波切继续跟随二位上师敦珠仁波切和顶果钦哲仁波切修法。1971年,他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研读比较宗教学。1974年开始弘法,应求法者的热烈渴求,他又继续前往欧洲、美国、澳洲和亚洲等地传法。索甲仁波切被誉为“参透佛法精髓的上师”。

    索甲仁波切

     - 写作背景 - 

    在书的扉页,索甲仁波切写到:“愿此书能成为生者、濒临死亡者与亡者的解脱指南。愿此书能对所有读者有所助益,并引领他们迈向证悟的旅程。”仁波切写这部作品的意义正是于此,他苦心修炼多年,以弘法到西方作为毕生志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智慧来减缓世人面对死亡时的痛苦,希望能从心灵层面上解放人们,从精神层面上帮助人们。

     - 内容简介 - 

    本书分为四个篇章:生、临终、死亡与再生,最后是结论篇。本书不同于其他藏传佛教或者纯哲学书籍那样晦涩难懂,通篇节奏缓慢,娓娓道来,从仁波切年轻时经历周围上师的死亡开篇,举例描述人们生时面对死亡的态度,分析害怕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和克服的途径。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藏传佛教称谓的小知识。仁波切,在藏语中一般理解成珍贵、宝贵的意思。不一定是活佛,因为有的仁波切并没有转世经历,但只要学识渊博、造诣高深就可以被尊称为“仁波切”。而且有时候,这个称呼不一定是说人,也可能是物件,比如著名的冈仁波齐。

    而我们提到的索甲仁波切最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上师”是对密宗师傅的尊称。这样的师傅是代表佛来领导僧众为众生传密法的,具有无上高的地位。

    文章中还提到了朱古,在汉语中指的是活佛,就是藏传佛教中的转世修行者。索甲仁波切引经据典,主张进行精神修炼来帮助面临死亡的他人或是自己,并围绕临终关怀这个现代社会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展开佛法阐释。精神上他主张需要通过常识和幽默感克服人生最艰难的时光,法门中他也详细介绍了颇瓦法等的修习过程,让读者通过这种加持方法帮助临终者,收获启发与安详。

    在书中反复提到了一个“中阴”的概念,该词语源于《中阴文教得度》一书,这本书貌似在西方社会流传较广。书中提到,中阴是指一个情境的完成和另一个情境的开始,属于两者间的过渡和间隔。人们通常把中阴和死亡联系在一起,通俗的说,中阴即是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

    一般分为四个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指的是生死之间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活着的过程。这段时间讲究熟悉教法和稳定修行;临终的痛苦中阴,是从死亡过程开始,一直到内呼吸的结束为止;法性的明光中阴,是包含死后心性光芒的体验,比如声音、颜色和光明;最后是受生的业力中阴,会持续到我们投胎有新生命为止。每一段中阴都会特别呈现出个人觉悟的可能性。

    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抛下自己的杂念,以平和心态面对死亡相关的阐述。重要的是对于每个人都要放下执着,过得精彩从容。

     - 阅读感受 - 

    看这本书的起因,其实是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我的奶奶重病多年,我因为在外地工作不能长期侍奉左右,一开始老人家还能与我通话说想我,后来经历了重症监护、脑积水等一系列问题后卧床不起,直到今年去世离开。

    至亲的离去对我本人打击非常大,生的时候苦于她的痛苦不堪,死去的时候悔于对她的执着不舍,这让我在一段时间都很沉沦。然后在一个小书店里,我看到了这本《西藏生死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有关于临终关怀的部分,对于这块国内人做的很少,尤其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因为连自身的执念都无法克服,何谈再去关怀他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部分佛教知识和词语有些难以理解,但大部分故事和劝告都会让人觉得很亲切,让人感受到事情发生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我们也一同经历着那些死亡和生命。

    仁波切的书让我学会了不要因为亲爱的人过世而痛不欲生,要试着以更大的热忱活下去。除了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努力修炼心性,用智慧而不是我执,来进行生命的旅程。

    问题1:

    索甲仁波切说“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抉择智慧来放下“我执”,找回真性?

    回  答:

    执这一字,在汉语中有几个含义:掌握、坚持、固执、捉住。固执己见不放手,成为了尘世中很多人的痛苦之源。在藏传佛教中,我执与单独这个词的汉语解释稍有不同,藏语意思为“自我”。简单来说,就是放下自我。

    仁波切说到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书中提到,我执就像是一个不断掉进深渊的人,是那个不断执着的“我”和“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虚妄观念,以及因而产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动。这种我执被称为“假面具”,只能为我们个体带来焦虑、不安和恐惧。执着可能本质上不是坏的,但需知道万事无常,你所执着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办法恒久存在。明白了事物的无常性,通过自身的修行才能以抉择的智慧来解脱我执的观念,即摆脱自我的面具。

    问题2:

    作者提到“没有人希望被他人的信仰‘拯救’”,那么该如何理解他作为一位仁波切,说要绝对避免向临终者传教这样的提醒?

    回  答:

    该句话出自第二篇《临终》,也是我最开始读时最关心的部分,仁波切认为与临终者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他说过,避免向临终者传教,临终沟通的工作并不是要任何人改变自己的信仰,而是要帮助眼前的人接触他的力量、信息、信仰和精神。拯救这个词不能用于此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很难做到去感同身受,只有无条件地表达对对方的爱意,想象自己也面临如此大的痛苦,才能切身地帮助到临终者,给他们带来安慰和舒适。

    最重要的是,不要站在制高点去拯救他人,尤其是临终者,给予对方尊敬和关怀才是应该去努力做的。

    问题3:

    在分享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严重情况时,索甲仁波切说有两样东西最有用:利用常识和幽默感。为什么常识和幽默感在遭遇困境时会最有用呢?

    回  答:

    索甲仁波切的这个说法我深深赞同。在我看来,常识是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而凝聚的一种唯物主义;而幽默感是一种唯心力量,当你的情绪保持轻松愉快,是非常能够感染他人的,面对生活中的朋友、对手都可以用幽默感和常识,更不用说在困境中。

    生命在活着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人沟通,动物之间会通过触觉、听觉等等来建立联系,而在人类就是言语的沟通了。运用常识和幽默感,可以彼此建立起信赖和信心,缓和气氛,通过这种自然平缓的气氛来改善问题。

    问题4:

    说了这么多,我们又该如何去寻找“生”的意义呢?

    回  答:

    中阴教法也说到过,当我们对于生命间隔和过渡期间所提供的转化机会更为敏感、更为警觉时,就能对死亡时将发生的更强大、更不易控制的状况做更好的准备。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胜利的喜悦,我们都能够认真检视,用心性的纯粹面对活着时候的起伏,放下自己的贪念和不应该的执着,运用智慧脚踏实地、有耐心地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或许这种方式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精彩。

    当然,心性的修行是一生都应该去做的。时常翻翻这本书,对于浮躁尘世中的我们获取一颗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净化,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藏生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fun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