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文行忠信】系列文章,作者宗伯正曜,转载请注明。
关键点
科技本身不会造假,人会造假。所有造假技术都和科技有关,如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假种子、假药、假食品、假名牌等。甲骨和简牍也是100%假冒伪劣,属于骗子冒充文人与科学家伪造出赝品诡物。
正文
儒学提倡科学。如果大家都有文化,都懂科学知识,就能辨别甲骨简牍造假问题。
现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和发展科学,智慧卓绝,谋略深远,心胸宽宏。中华民族人才济济,无数才华横溢的前辈和学者聚集在党和国家周围。以前我的见识水平低,并不喜欢科学,现在我鼓励自己的孩子学科学,听党和国家的命令没有错。温仁君子,忠孝所在。尽忠就是这样,甘愿牺牲小我,一切服从大局。
具备科学和古代文化知识是辨别甲骨、简牍造伪的基本素质。以下内容大部分汇集网络各类知识资料,我对科学鉴定并不了解,读后获益匪浅,请各位读者参考阅读。
1、 碳-14衰变可伪造吗?
这一段问答引自知乎,作者苍原雪。古文物鉴定方法有许多种,碳14检测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一般人认为碳14检都是准确的,其实并不是这样。原文如下:
碳14衰变可伪造吗?可以的,但原理不太一样。
碳14检不是在测C14的浓度,而是测C14和C12浓度的比。任何化学条件的改变不能影响C14衰变,但是可以认为改变C14和C12的比例。最简单的就是用火烧一下,C12跑掉的比C14多,一下子材料内部C14含量就高了,测定的年代一下晚个几千年也不是没可能。
<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第一个关键点:碳-14检测可以伪造,方法是改变浓度。</u>
2、碳-14技术不是文物考古的万能法器
这一段摘自高蒙河先生博客文章《碳-14技术不是文物考古的万能法器》。高蒙河先生是古文物学研究方面的学者。请各位读者参看原文全篇。
比如有一位倪方六先生最近在博客上就说,国家博物馆曾经收过一批河南洛阳农民造假的北魏陶俑,“历史馆的专家虽然从肉眼上看这批文物是真的,但还是不放心,馆里便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断代手段——C14进行检测,发现这批在年代上与北魏完全吻合。”而在今年又起烽烟的曹操墓真伪争论中,不少网友又拿碳-14断代技术说事了:比如一位网友说:“赶紧对墓碑做C14检测,真假立辨!”也有一位网友这样“建议,中央出面干涉,对出土的石碑做碳十四检测,这样很快就能知道到底谁在撒谎!”
可见,碳-14断代技术在不少人眼中简直就是文物考古中的万能法器,无所不能其及。一旦用上它,文物的真伪立马就能见个分晓了。然而,这类相信科学技术的初衷值得肯定,普通公众能知道这项技术已实属不易,文物考古受人关注的程度,也由此可见一斑。但不了解任何科技手段都有其局限性的想法,却是要纠偏的,更是要科普的。换言之,不能对陶瓷器、石质品等乏碳元素的文物进行断代检测,就是碳-14技术的局限性。它一般适用的范围在5万年以内,样品少了或者被污染了,误差率可能还很大。因此,普遍的考古学家宁肯把它做参考性的数据,而不太作决定性的证据。
<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请注意第二个关键点:碳-14技术只是文物鉴定技术之一,不是万能法器,鉴别伪造北魏陶俑就出错。</u>
3、 西方碳-14测年可靠吗?
这一段摘自文行先生《颠覆西方考古学体系和历史学体系(碳十四篇)》,原文内容更加清晰明确。请各位读者参看原文全篇。
西方早期对考古学绝对年代的估算臆测不靠谱,西方单方面所进行的碳十四测年也不可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很多是六、七十年代测得的。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各种小麦、青铜、彩陶、绵羊、马、黄牛、车等绝对年代数据绝不能轻信:其一、不能轻信于西方单方面测年;其二、不能排除西方人故意造假,不能排除像藤村新一一样进行系统性造假的情况在西方大量存在。我们都知道,日本藤村新一所进行的系统性考古年代造假,差点儿改变东亚人类起源史。那么,像藤村新一这种系统性造假在西方存在吗?更何况西方历史考古体系的建立时期正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浪漫主义肆虐的时期,如果我们依据“藤村新一”式的造假资料,得出的结论岂非荒唐?
<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请注意第三个关键点:碳-14测年不可靠,西方存在造假问题。</u>
4、 日本专家藤村新一“伪造考古文物事件”
藤村新一是日本考古学者,原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副理事长。藤村新一在日本“奇迹般”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大量文物,后来被证实为伪造。事件曝光后,藤村新一怕给家族抹黑,改用再婚妻子的姓氏,不敢再用“藤村”这个姓。
以下摘自SME情报员文章《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考古造假事件?》请各位读者参看原文全篇。
自1980年代开始,日本旧石器考古就屡次令世界刮目相看。 一位叫藤村新一的考古爱好者,凭一己之力多次挖掘出年代久远的旧石器。
而且其年代不断被刷新,最早能追溯到70万年前,直逼我国发现北京猿人的年代。这件事情让日本举国沸腾,日本政府当即命令将这些重大发现写进教科书。
殊不知,这其中竟隐藏着一场世纪造假骗局。它的揭露让日本旧石器的研究全线崩塌,考古界颜面尽失。日本相关单位还痛心疾首地声称再也不考古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其背后的造假手段还相当拙劣。可如果不是日本媒体无意中揭穿了藤村新一造假秘密,他的欺瞒行为还可能继续下去。
这一绝世丑闻更像是日本民族自豪主义作祟下,一同演绎的荒诞闹剧。不只是在考古界,类似学术不端也在其他领域不断上演,阻碍着世界科学健康地发展......
<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请注意第四个关键点:日本考古界造假极为猖獗,考古学造假成为一个世界问题。</u>
5、上博故院长马承源曾指出过碳-14判定真简的竹简竟是假造的
这一段摘自360图书馆,作者昆曲及文史小站。
上博故院长马承源曾指出过碳14判定真简的竹简竟是假造的,像是伪简上博简、清华简及安大简,最喜欢拿出的证明其简系真实先秦古竹简的科学验证法,都是说已拿去做了碳14的测年了。但就是上博伪简而大受其当,不得已自杀以谢国人的上海博物馆前院长马承源就自已指出,碳14验证为真的简仍是假简,而被马承源看出来的例子:
刘蔚华《迷雾重重的上博简》(《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总第156期)一文里曾提到了『据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江苏站副站长鲁力的揭露说:前几年,有人拿来一些沾了泥土的汉竹简要卖给南京博物院,他仔细看了竹简上的字体,怀疑东西“靠不住”。那个朝代的汉隶写得非常慢,而造假者急于赚钱,写得速度相当快,笔意带有明显现代书法的特征。但出于谨慎,他把东西拿到院里考古研究,用红外线检测仪一检测,发现竹简上刻的是《战国策》,如果这东西是真的,就相当珍贵。然后又把竹简送到在宁的土壤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进行年代测定,检测的结果都是该竹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一个权威的检测结果仍然没有说服他,最后,这批竹简被送到了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一看东西,就立刻说:“假的,千万别买,我们就曾上过当。”原来这批东西就是作伪者用出土的西汉棺材板做成的。不过,如果没有上博的前车之鉴,也很难讲南博不会吃这个亏。(韩红林,宋展云:《鉴定家VS造假者》《新华报业网》2005—03—16)』
<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请注意第五个关键点:专家曾指出“碳-14判定的真简也是假造的”,根本就没有真简。</u>
6、清华简的真伪存在争议
这一段摘自姜广辉先生《“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姜广辉先生是一位文学历史方面的研究学者。请参看原文全文。
现在鉴定古代竹简的方法,基本是两种:一是靠专家的直觉经验判断,二是靠碳14的技术测定。两种方法中,又以专家的直觉经验鉴定为主。竹简文物的鉴定不同于一幅古字画或一件古瓷器的鉴定,后者是以整体呈现给鉴定者的;而竹简文物往往是由批次计算的,一批竹简文物经常有一两千支竹简,而由专家组成的鉴定会通常只开半天或一天,这样一来,除少数样简经专家粗读辨识外,绝大部分竹简只是看看外观和字体而已。这就是说专家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所做的判断只是在竹简的外观和字体上把关,并没有全面有效地从文献的内容上设防。就拿这批“清华简”来说,2388支简,整理小组说全部破译需要十年。一批需要十年才能破译的竹简,却要求专家在半天或一天之内做出真伪鉴定,这也许神仙才能做到!一言以蔽之,此种竹简文物鉴定方式的缜密性是有待认真检讨和改进的。
至于以碳-14测定作为防伪措施,也同样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保障,这里不拟多说。
<u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0px;">请注意第六个关键点:清华简的真伪存在争议,所谓争议就是不确定是真的还是假的。</u>
结尾
我知道甲骨、简牍全都是假的,一个真的也没有。碳-14检测不仅费用高昂,还存在人为数据造假问题。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把希望寄托在国家和青年们身上。目前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经常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我并不怕死,每天都在盼着去往神明那一边,只是担心死后无人再懂真正的远古历史和儒士雅言,紧迫必然导致仓促行文,难以保证文章质量,请您多多原谅。
我作为一个普通华人向党和国家请求,假如万一有幸离开此世,请求国家考虑这样一个计划:从幼年时期培养一批古文学子,不能学数学、科学和外语,只能专注于五经四书,从六岁起学文言文,大约20-30年之后才能真正学会古文史诗。这一批士子才是真正的古代文化继承人。
我完成了半部《雅言诗经》书稿、写了五分之一的《雅言论语》,以及不到一千字的《雅言字典》,将来会托付给我的妻子,请党和国家委派专门学者研究参考。社科院、北清等文字语言学者、历史考古学者并不通晓古代雅言。秦朝之后,雅言已经不被世人所知。
古文知识:鳌头
鳌(áo)头,就是宫殿四周的鳌头,古代传说有四只大鳌撑起天地,所以“鳌”含有天柱的意思,借指为庙堂高官或朝廷大官。青年就是撑起中华民族这间大屋子的大柱子,栋梁之才。千万不要读成“鳖(biē)头”,这两个字很像,意思完全不一样。读错了让人家笑话。
引用故宫圆雕鳌头图片_360图片
宗伯正曜|祝高考学子诗
尽忠不负凌云志,
报国慨当第一流。
书剑笃学孺青盖,
衣褐怀璧登鳌头。
(借改清诗“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哪晓岁月蹉跎过,依旧名利两无收。”)
炮轰甲简系列
《“甲骨文”是百年来最大的一场赝品秀》
《炮轰“甲骨文、简牍”的宣战书--讨“甲骨简牍篡伪”檄》
《炮轰“甲骨简牍”第一弹|16万甲骨就是最确凿的造假证据》
《炮轰“甲骨简牍”第二弹|“殷墟考古”之弥天硬伤》
《炮轰“甲骨简牍”第三弹|杂谈·学立千仞诎累害》
《炮轰“甲骨简牍”第四弹|碳-14造假及日本“伪造考古文物案”》
作者简介:
宗伯正曜,字翼云,号大仆,参周宗伯学弟子。治学师从先师孔子(尊号鲁姬丘子、子姬孔子),立身师从先师卧农先生(诸葛孔明,名亮),上古参周宗伯经学(古文经学)师从宗伯牖中先生。
归道之咏·叁(北国之春曲填词)
南风揖揖,行路多露,谁谓行多露。
莘莘伊人,素手采薇芒,啊,慧婉容颜记心上。
往昔依依阙里惜别,欲挽青丝萦心房。
随波逐流一身憔悴,微我淡然负行囊。
故乡啊故乡,我的故乡,亟于俯偎你身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