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屋后有一个池塘,那是我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夹板泥墙的茅屋时,队上的劳力帮忙挖土打夹板墙挖出来的。
父亲说,让这个池塘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把莲子抛进里边,到六月时能开出色彩绚烂的荷花,到凉秋八月还能刨些藕来,改善改善生活。
我们当然答应,因为母亲也点头同意。于是,父亲便找来好多莲子撒到池塘里,不曾想得到,到六月时荷花竟然盛开了。
在一张张碧绿的莲叶衬托下,那荷花开得几多好看,白的似雪,黄的如金,粉的如霞。还有三三两两的蜻蜓在荷塘上飞来飞去,在灿烂的阳光下,好看煞人。
父亲读过一些古诗词,他还朗诵过一首古诗,至今都记得很清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们对这首诗很喜欢,感觉我家的荷塘虽然不是西湖,但父亲却用一首古诗,轻易地就把西湖美景搬到我家荷塘上来了。
尤其是到傍晚夕阳西下时,在瑰丽的夕照晚霞中,凉风习习,送来荷花扑鼻的清香,沁人心脾,便感到心情特别爽,也让我们小小的心觉得甭提多熨帖了,这不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特别美的感觉吗?
到秋天,荷塘里居然刨挖出一些藕,父亲说甭挖尽,到明年春天,她还会长出嫩绿的叶片,到农历六月份仍然会开出亭亭玉立的荷花。
我们那天晚上在吃着母亲做的藕食时,颇通文墨的父亲又吟诵出一句古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使我们想起母亲洗藕时,藕上的污泥全部被清洗干净了,露出有些泥水渍痕的粗如儿臂的藕。
但切开藕段时,那有些像蜂窝眼儿形状的藕,里边真的不染些许的污泥,用洁白无瑕来形容她,我看丝毫也不夸张。
最妙的是,我们吃藕时,感到藕片入口时,咀嚼得有滋有味,中间还夹杂着甜兮兮的味道。
父亲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想,他应该是说我们要像荷花那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哪怕是出自污泥中,也不被污染,即便被水清洗了也不显得妖媚吧。
那天晚上入伏已有多时,我们是在月色溶溶如霜染的天映院落里吃晚饭的。
湛蓝的不染一丝纤尘的天空,如蓝色的天鹅绒幕,没有丝毫云彩,一轮皎洁的月亮如银盘一样挂在天上,多么好看。
但我在夜里清凉的微风轻拂中,我抬头看到月中吴刚伐树的样子,已不再是吴刚伐树了,而是像有一朵从污泥中长出来的荷花,她娉婷袅娜,在清冽的月光中,多么像一个贞静自守的处子,多么好看,多么波俏。
而她身上也散发出一股宛若荷花一样清新宜人的芳香,把月光中的天映院落里的人和两株挺拔屹立的香椿树,也染香了。
多么好啊,那院墙下和房屋的墙根下,蟋蟀在长鸣,一些不知名的秋虫也唧唧地鸣唱着。多么柔和多么柔和的秋夜,因为有父亲说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水清洗后更显婀娜多姿和端庄无比的话,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每次回忆起来,都是那样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齐帆齐第5期写作特训营(27)篇1099字,累计47283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