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三:择机而动
这里的机包括对象、时机、方式、分寸等。
(一)说话因人而异
说话要因人而异,做好角色定位。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孔子认为,应该给某人说的话,却没有给他说,就是做错人。不该给某人说的话,却给他说了,就是说错话。孔子提醒我们要看清对象再说话。
领导、同事、师生、亲友、客户,不同的沟通对象,说话的语气、内容也应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也有远近亲疏之分。
“我不问你不说,这是距离;我问了你不说,这是隔阂;我问了你说了,这是信任;我不问,你说了,这是依赖。”
客套话、真心话、玩笑话、批评话、亲昵话等,这些都要区分对象说。
(二)注意说话时机
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哪些先说,哪些后说,这些都要考虑好。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意思是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说话而说话,叫做急躁;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的脸上而贸然说话,叫做盲目。这些都是强调说话时机场合的重要。逢喜庆场景多说吉利之辞,对失意之人不谈得意之事。察言观色,择机而言,容易成功沟通。
后说与先说,是说话时机的重要范畴。一般应先做调查后发言。不能说不属实,不切实的话。如果对方情绪激动,说话偏激,不要急于争论。有些事则需要主动说,提前说。
比如和关系密切的人发生误会、矛盾,应主动沟通、化解,以免积怨。对领导、师长交办的事,应及时主动报告进展、结果。万一不能按要求做好,也应及时报告。万不可等到最后关头才说做不了,使得对方难以应对。
(三)采用合适方式
沟通方式大致分当面沟通、书面沟通、电信沟通三种。
“表扬一个人应该用喇叭,批评一个人最好用电话。”说的就是沟通方式的选择。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应结合双方关系、沟通内容、沟通目的、沟通成本、便利程度等情况定。实际沟通中往往是两种乃至多种方式的并用。
(四)把握恰当分寸
分寸也就是度,沟通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培根说:“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难的也是最好的。”
这里重点介绍两种分寸:
1.尽量说真话,但不等于真话都要说出来。
真话不等于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心里话不一定都适合说出来。
2.说话要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当然”“一定”“全部”“从不”,这类绝对化的词语要慎用。
对别人的要求、请求,特别是比较麻烦或超越权限的,不宜随口答应,答应了也不要把话说死。否则万一没办法兑现,于己于人都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