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扬蹄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晴
到现在我还是有点懵的!我……是信佛了么?

暂缓暂缓,让我来理理思路……
2017.10.16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第一次接触佛理,主题《成功的困惑》,最大的收获:做事是做人的一个面而已,做人比做事重要多的多!社会定义的成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真诚待人、怀柔处世,做到的每个人都是成功的自己,也会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2017.10.22第一次参加菩提大沙龙,第一次了解系统修学模式。八年!路漫漫其修远兮,有点怕,有点想,两个小人在打架。怕被洗脑怕被骗,怕固有的惰性会让自己坚持不下来。又想系统渐进地学习博大精深的佛理,获得智慧,解答生命里的迷惑和生活中的烦恼。不妨姑且一试,再静待结果。
2017.12.16开班,书友们都说,这于我而言是个特别的日子。然,自我感觉并不深刻。一位书友年长,已有六七十岁,我二十出头,其他的书友们年龄上相差无几,三四十的样子,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有从事烹饪,有教书育人,有家庭主妇,也有自己开工作室……大家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尽相同。唯一让我们成为一个小集体的原因是:善。也是缘。
2017.12.17第一次班级共修,见面会上谈及为什么接触佛学,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人是快被生活压垮,希望通过学习佛理让自己身心平静,淡然处世;有人是想解决自己的烦恼,渴望佛理能够给予智慧的指导;有人是不懂该如何处理与孩子、与家庭的关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无忧地成长;有人是从小就跟着奶奶去庙里拜拜,亲切使然…我的年纪真的尚小,未深入世事,就已从书友们的经历分享中获得很多感悟。有幸!有幸!
那我是信佛了么?这个答案我给不出来……还没有皈依的想法,也不知道什么叫皈依。见到僧人会礼貌性双手合十问好,但在寺庙的礼佛习惯还没有养成。我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真诚善良,而且那能带给我微笑和快乐。但我还是会吃鱼、吃虾、吃肉,只是每次在吃的时候,脑子和嘴巴得先打一架!心里默默地内疚一小会儿~

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加入三级修学,但我知道的是,我想做两件事。一是学习佛理,系统地学;二是帮助他人,真诚地帮。好像它三级修学和服务大众的两套模式,正好满足了我所有想象,而且更充分、更具体、更具有可行性,不容易使人放弃。
佛学被誉为东方心理学,它博大精深,晦涩难懂,藏着大智慧。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一直相信,有人的出现,就会有心理学的出现。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于哲学的学问是在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诞生标志。
我私以为,佛学是心理学的源头,因为它是研究人与心的一门学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佛学作为东方心理学,已在中国屹立且流传千年。几千年的学问呐,若要了解和学习,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专人引导的话,这个想学习的想法只能是一个妄想!此生都难以完成,也不是能以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
也许学习的思维在读者看来有点可笑。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有几个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俗话说,“富人不学,富不久;穷人不学,穷不断。”这个电子产品盛行,社交网络充斥的时代,最稀缺的就是一个人的专注力和深度的思考力。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学习了心理学,明白“关键期”这个词,也就深刻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发展期也称敏感期,指的是某一方面的功能或学习在适宜的刺激下能得到更高的发展。谚语“三翻六坐九爬爬”,如果儿童在六月个大应该学习坐的时候还是不会翻身(在三个月的时候就该学会的动作),那接下来对坐立、爬行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此外这对今后孩子今后的成长历程和心理活动也会埋下伏笔。
同理可证,高中三年是为了高考的两天半。在那两天半时间,如果过度紧张或者状态不好,本来能上一个很好的大学却发挥失常,那人生的轨迹也将被改写。马拉松筹备两三个月,真正重要的就是比赛那天的那几个小时……在我看来,生活中有很多的关键期,我需要佛理的加持去认识它、抓住它、聪明地与它相处。把握大方向的发展,不急不慢,松弛有度。听上去就很棒呀!
至于帮助他人,我想每个人都有乐于助人的种子吧,每被需要一次,种子就好像被浇水一次,那幸福和喜悦是打心底冒出来的,比趵突泉还美好!

然而,善良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很多时候,事情并不如我们表面所想象。盲目帮助,我们会好心办坏事,也会人善被人欺。跟大家分享下我最近的生活经验吧~
一次是在西安旅行。看完演出已经是晚上十点了,路遇一对衣裳褴褛的夫妇向我问路。竟然向我问路!这么大晚上的找一个小姑娘问路!我直接匆匆往旅社赶,强按住帮忙的念头,直接漠视!真的不是我不想帮,而是天色太晚,地方不熟,又是只有我一个人面对他们两个人,天时、地利、人和无一具备。阿弥陀佛,是坑我不跳!
还有一次,是发生在前两天。跟好友吃完晚饭散步回,也是十点左右。在等公交的时候,有一个跟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屁颠屁颠地跑过来问我借两块零钱,说微信转给我。我瞅瞅那姑娘,虽然抱有怀疑的态度,还是翻了翻钱包,没有。姑娘笑着说没关系,我心一内疚,刚刚竟然怀疑人家是坏人!下意识脱口说,“你搭哪路车?我帮你刷卡。”姑娘笑回说不用,他们有两个人,又蹦蹦跳跳去找别人问零钱了。
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有人退了两步无视那姑娘;有人直接说没有,连钱包都不翻一下……最终,还是有好心人帮助她的,虽然跟我先前一样,半信半疑。后来,那年轻姑娘的同伴在自己身上找到零钱,她又屁颠屁颠跑回去,把钱还给了那个好心人。
很乌龙,很可笑,对吧?
可细节之处更考验人品!还是贪恋温暖善良的人儿呐~你也如我一样么?
不妄想一步登天、大富大贵,功成名就。因为成功、名利在我看来是冷冰冰的东西。虽然没有得到,但我知道:凡是可以被量化、被标准化、被物质化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失去的。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是我们都懂的中国狠话,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认知。那~每天都过得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有追求、有达标、笑口常开、小确幸常在,足矣!
悲智和敬:以悲心利他,以智慧处世,以和乐生活,以恭敬待人。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学员手册》(济群法师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