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成长励志
180+小燕子+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智慧停止?

180+小燕子+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智慧停止?

作者: Sailing333 | 来源:发表于2019-05-02 11:37 被阅读7次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可选择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太多的选择也会干扰我们的决策。事过之后,大家是否有过这种感觉,哎呀,我要当初选择那个就好了,但是为时已晚!那么我们应该什么时候停止选择呢?我们又该如何智慧选择呢?非常开心的是,我今天阅读了吴伯凡老师的《认知论》。

    一、书中自有颜如玉。

    1.最优停止理论(Optimal Stopping Theory)

    “当我们明白我们该走哪条路的时候,我们常常是已经丧失了走这条路的机会。”

    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的这句话我以前只是觉得特别有道理,但它到底深刻在什么地方,我一直没有弄清楚。现在看来,这句话通俗点儿说就是“当你有了多么痛的领悟之后,这个领悟对你就没有价值了”。当你获得某种认知的时候,这个时间轴是往后的,而到最后才去“决策”,黄花菜都凉了。

    这个现象的背后有一个很深奥的原理:最优停止理论。

    我们做一个决策的时候,常常被两个东西所撕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最优化的认知,而这些往往要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你不能够“二话不说,上来就做一个决策”;数据是越多越好,可决策不是越晚越好——决策是有时间点的。

    这样就会导致一个巨大的冲突。

    比如租房子,你要尽可能多地看一些房子才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性价比最高,才可能形成一个选择房子的标准。但是,让我们纠结的是,在你不断扩大数据量的时候,最好的房子可能已经被别人挑走了,你没有机会了。

    2.“什么时候停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中国哲学里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叫“止”,停止。智慧的起点就是“止”,你不知道止,就不会有智慧;而智慧的终点也是止,你不但要“止”,而且知道什么时候、在多大程度上“止”——这就要考验你的智慧了。

    3.算法:37%法则

    我一直以为“如何找到正确的停止点,保证决策的时效性与认知的成熟度”只能是凭感觉的,就像艺术家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这么谱曲,或者为什么这么画,但是他们经过练习以后,他们就能恰到好处——最近一两年,我这个想法逐渐改变了。

    决策的时效性和认知成熟度,数据量与时间点的问题,也有一个类似于黄金分割的数字——37%。

    比如你选秘书、选女朋友、选各种各样“好像机会很多,但同时有一个时间点的幽灵在困扰你”的事情,这里有一个定数,37%。

    比如你是一个大老板,要挑秘书,无论应聘的有多少个,你要错过了37%的最优停止点,那么最后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你必须要做出一个选择,而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你不满意的——你还在想之前错失的一个或两个更好的选择对象。

    很多人的认知之所以一辈子被滞留在一个阶段,是因为他不再犯错误了。或者在某个阶段之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算得上错误”的错误——就是有简单明确、铁面无私、可以衡量验证的算法作为淘汰机制的错误。只有把错误的东西过滤掉,才能让正确的东西往前走。

    总结

    1. 认知进化的过程就是犯错的过程;

    2. 认知退化或者停滞就是不犯错误;

    3. 那些根本“算不上错误”的,跟算法没有正面接触的认知,意味着你滞留在这个地方了。

    要提高我们的认知,让我们的认知发生进化,就得犯错误,犯有价值的错误、正确的错误、带特定算法,可以验证真伪的错误。怕就怕你没有算法,没有淘汰机制,没有正确和错误。最可悲的是,我们一直在犯错误,但是这些错误连错误都算不上。

    有句话说,“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方向的帆,什么风都是顺风”——正确的风是一种无意义的正确,反过来也可以说,它的错误是一种无意义的错误。

    认知就是将错误不断沉底,最终表现为一个正确答案,而这个正确答案下面是无数的错误。

    二、今日感悟:

    1.犯正确的有价值的错误,不断更新迭代,刷新认知。前提一定是要做有正确的价值的事情。做的过程当中不断去尝试,犯的错误是有代价,但是是值得的。

    2.既然37%法则是一个算法。在生活中不断去实践,去体会其中的智慧。至少在意识层面刻意去为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0+小燕子+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智慧停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hn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