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阅读今天的闲话五分钟,我是小宋。
武丁时代是商朝的鼎盛时代,在那以后,商朝就开始由盛转衰,走下坡路,等到王位传到纣王手中的时候,商朝的寿数也到达了终点。
商朝末期,西方的周民族兴起,他们的首领也就是被古代诸多儒家学者尊奉为圣王的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是姬昌的谥号,但在我国古代,谥号也是有讲究的,而以“文”为谥号,本身就是极大的褒扬。
在古代的诸多谥号中,“文”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阅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忠信接礼曰文;刚柔并济曰文……”
可是,姬昌真的是孔子以及后世诸多学者口中的圣王吗?他真的配得上“文”这个谥号吗?
姬昌的父亲是季历,季历在位的时候,励精图治,对周国周围的地区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这些战争大多取得了胜利,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土。
周朝的大幅度扩张引起了商王的猜忌,于是商王文丁就以封赏为名囚禁了季历,并在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了季历。
周人将季历葬在了楚山,而季历的死应该是周国与商国发生矛盾的开始,可若细究问题的根本,则会发现,这其实就是周国和商国对天下统治权的争夺。
季历死后,姬昌继位,姬昌延续了季历的治国方略,对内施行仁政,对外开疆拓土,进一步壮大了周国的实力,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单从这方面讲,姬昌的确配得上“周文王”这个谥号。
姬昌对内施行仁政,广纳贤才,得到了伯夷,叔齐,散宜生、姜尚等人的辅佐,发展生产为周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有贤臣在旁,经济实力雄厚,姬昌在周文王二年灭邘,三年攻灭密,五年攻灭黎等国,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
实际上,姬昌戡黎、伐邗不仅扩张了周国的疆土,还对商都朝歌构成了直接威胁。
周国的不断扩张对朝歌产生了直接威胁,但周国名义上依然是商朝的属国,而当时的商朝除了面临周国的威胁外,还面临东南夷族的威胁。
我们现在常说“攘外必先安内”,可纣王却反其道而行之,打算先解决东南夷族的威胁,再应对西周,这应该是纣王会丢掉商朝江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为了防止在自己征服东南夷族的时候,西周趁虚而入,纣王选择了跟父亲文丁一样的策略,囚禁姬昌于羑里。
在不少的典籍记载中,纣王囚禁姬昌于羑里是崇侯虎的谗言导致的,但实际上纣王会采纳崇侯虎的谏言应该是符合当时商王朝的国策的。
对于当时的纣王而言,只有囚禁姬昌,才可以稳固商国的后方。一个稳固的后方可以让纣王可以将足够的精力放在剿灭东南夷族的战争上,而纣王的想法也获得了成功,他击败了东南夷族,促进了中华文化向长江中下游平原蔓延。
可战争就是烧钱,而这是寿数处于末期的商朝难以负担的。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在散宜生等诸多西周大臣选择用大量财富为姬昌赎身的时候,纣王同意了。
只是获得的这些钱财并非如许多传说中的那般用来给纣王自身过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是花在了征服东南夷族的战争中。
虽然说纣王同意了姬昌用钱财给自己赎身的请求,但纣王放走姬昌之前,用伯邑考的肉给姬昌做了一碗肉羹。
在不少的传说中,姬昌并不知晓那肉羹是伯邑考的肉做的,而在历史上,姬昌却是知道的,若是从这一方面讲,姬昌这样一个食子之肉的王真的是配不上“周文王”这个谥号。
此外,姬昌还曾经发布一个叫做“有亡荒阅”的律令,这个律令规定奴隶逃跑就搜捕,谁的奴隶就归谁,且不准藏匿逃亡奴隶,这个律令出台后,天下诸侯都臣服姬昌。
也就是说,这个“有亡荒阅”的律令让姬昌得到了天下诸侯的认可,可若是细究就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维护广大奴隶主利益的律令。
他维护了大部分奴隶主的利益,却忽视了天下百姓的真正利益,从这一方面讲,姬昌也配不上“周文王”这个谥号。
不知道大家觉得姬昌能不能配得上“周文王”这个谥号呢?
这是今天的闲话五分钟,感谢大家阅读。
欢迎关注公众号【神话历史】跟我一起探讨神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