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概念
彼得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近于上升到最终他所不能胜任的职务。
这是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不难理解。
在组织中,对优秀员工的奖励往往是晋升提拔。晋升较高职务后,如果还表现优秀,就会继续提拔,直到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职务上才停止。
本来他可以在低一级的岗位上尽情施展才华,结果到了高位,能力不匹配,从优秀到平庸。
对组织而言,这样的人多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平庸者对权力产生危机感,陷入「帕金森定律」的魔咒,挑选不如自己的人当下属,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清除出去,导致机构越来越臃肿,越没有效率。
由此可见,这对员工和组织而言,都没有好处。
一些分析
现代层级组织制度,总是从下面的人员里来补充由晋升,辞职、退休带来的空缺,这种晋升被看作是向成功攀登的梯子。
既然是梯子,自然越爬越陡,越危险。
因为越高的职务,意味着要承担越大的责任。
然而,许多公司把薪酬和职务挂钩,在激励表现突出的员工时,只能通过晋升,让他得到更好的待遇,却经常忽略被晋升者有没有与新职务相匹配的能力。
一般而言,越高的职务,对协调统筹,管理团队的能力要求越高。「自己干得好」并不代表能带领「团队干得好」。
当然,我们会认为,优秀的人,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都很强,在新的岗位上,经过适应和学习,多半都能胜任。但问题是,适应和学习是需要时间成本和试错成本的,这期间发生的错误往往还得组织买单。
况且,从长远来看,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如何努力进取,一直晋升,总会到达那个自己干不了的天花板位置。
一点总结
因此,激励员工,应该用利益,而不是责任。也就说,把激励和晋升分开。
最常见的,是丰富晋升和激励手段。
建立相互独立的管理岗和技术岗晋升机制,让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走不同的晋升路线。技术好,不一定要提拔为管理者,在技术岗照样可以得到上升,薪酬福利不比同级别的管理者低。
然后,实行带宽薪酬体系。
拉大同等级的员工薪酬,同时,缩小不同等级员工间的薪酬差异,实现薪酬扁平化。即薪酬不和职务挂钩,只跟业绩有关。如果基层员工干得好,可以拿到比他高好几个等级员工的薪酬。相反,如果高层员工干得不好,有可能拿到组织里的最低工资。
再次,制定晋升规划。
给具有晋升潜力的员工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如果确实是可造之材,一定会脱颖而出。如果能力不足,可以提前识别,规避组织的试错风险。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了解彼得原理,并不是暗示自己满足现状,不谋求晋升。而是提醒自己,要有危机意识,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职业生涯中,勇于迎接挑战,获得更好发展。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