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分类意识”,让撰写报告更高效

作者: R小法师R | 来源:发表于2021-09-16 23:57 被阅读0次

    临时接到领导分配的任务,给一个综合问题报告提出修改意见。

    由于时间紧,明天之前就得给出意见。虽然对于boss这种自己不看,让我看,要我给他意见灵感的做法很看不上。但是,工作还是得做,而且还得在最短的时间里理出一个一二三来。

    下午抽空的时候,大概看了一遍。对于一些明显的需要修改之处,已经有了概念,并在旁边注上了修改意见。

    而下午快下班时,boss让我把问题报告中对方罗列的例子再对照一下原始报告,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例子可以用。

    办公室的小伙伴们对boss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要求一致讨伐。我带着“战友们”同情,开启了加班模式。

    boss要我把这个报告材料当中的很多问题涉及到的具体事例都要去和原始报告核对。

    虽然,之前我也都看过这些报告的内容,对于这次关于X主题的问题报告涉及的这些内容也有大概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都还没有数据支撑。因此,我需要把与X主题相关的问题全部都找出来。

    但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专门就X方面的问题进行过梳理,我们也没有成熟的问题数据系统,所以我就只好用最笨的办法来进行梳理。

    我在原来一个进展情况的Excel表格的基础上,将七八十个报告中X主题的所有相关的问题都复制、黏贴到对应单位的格子里。

    而在填表格内容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X主题的相关问题,还可以分成更小的类别。于是,我对表格进行了调整,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增加了更多“列”,来填分类。把X主题的问题,又分成了A B C D E F G这几大类别的问题。

    然后,把原本一段段具体问题进行拆分,分门别类填到对应的小类别中去。

    让分类清晰了,格子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一边填就可以感觉到某几类的问题会特别多,某几类的问题相对少。对于这些单位存在的具体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我明天在为领导提供建议时,我也可以比较快速地讲出哪些例子更加合适或更有说服力了。

    同时,我发现,我对于X主题涉及的这项工作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解了哪些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也就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来改进,要做好这项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哪里。

    当我把这些分报告中与X主题的问题都分门别类填好后,我已经能对哪个小类别的问题特别多,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光有感性认识还不够,要让报告更有说服力,数据非常重要。所以,我要对各个小类别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

    当我把各个类别的问题数了一遍,并计算了占比之后,发现基本和我的感性认识是吻合的。

    经过了这一番梳理,不要说提修改意见了,如果说这个写报告的任务落在我身上,我相信想我也可以写得非常清楚明白、有逻辑、有深度。

    有了这张汇总表,无论是和我的boss说我的修改意见,还是和他讲哪个例子更好,就会一目了然。

    而如果要我来写这份报告,我分类的这些问题就可以变成报告中的小标题,这个分类表,就是报告的逻辑框架。

    比如说,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就可以对整体的这个工作情况进行概述,我们做了哪些工作,有了哪些动作,采取了哪些措施。接着,就可以把表格涉及的统计数据也进行概括,让阅读报告的人首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个初步认识。

    接下来就是报告正文,即问题部分。只要把初步分类的问题项进行语言修饰,把它们变成有逻辑、有层次、表达精准的小标题就可以了。

    而例子呢,可以从表格中复制粘贴,信手拈来,不用再去原始报告中一个一个找了。

    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梳理好这张表格,快速对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我想主要是得益于,这两年报告写得多,合并同类项、归纳总结的能力越来越高的关系吧。

    而具备“分类意识”是第一步。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当纷繁的信息、数据涌到面前,也不用手足无措了,先分类再说。

    而当类别越来越清晰,逻辑也就越来清楚,框架也就越来越完整,报告也能写得又好又快了。


    无戒学堂日更千字文第257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具备“分类意识”,让撰写报告更高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yod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