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汉末政治黑暗,天下动荡,而地方大族趁势崛起,不断蚕食帝国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后来经过长期地矫正,曹丕终于创建了影响我国深远的“九品官人法”。此制度依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标准将天下人才分为九等,以备国家选用。
可是负责评定人才的中正往往是地方大族成员,在庙堂身居高位。他们利用手中权利,徇私舞弊,操控国家选官。短短几十年后,家世成为士人报效朝廷的唯一标准。有此保障,世家大族子弟凭借祖上萌功,仕途亨通。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他们生活又相当奢靡,霸地欺民,争相斗富的丑行层出不穷。西晋有识之士刘毅曾称刚建国的西晋为“季世”。
再加上西晋国策失误,诸王掌握地方实权,有了争权夺利的资本。晋武帝刚驾崩,他们就磨刀霍霍,兵戈相向,而西晋的国力就是在内讧中消耗。等到外族兵压境,两任皇帝只得束手就擒,惨死他乡。
后来琅琊王氏联络南北士族力推晋室后裔司马睿为帝,利用长江天堑割据半壁江山,史称“东晋”。自东晋开国之后,士族轮番操控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内讧也就时常发生。
[if !supportLists]第一章 [endif]降生
公元363年3月17日夜,晋帝国晋陵郡下级公务员(功曹)刘翘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儿子。他叫刘裕。
古代皇帝从降生到驾崩都要弄出些大动静,但中国古代史官的想象力似乎又很差,吉祥的话就是神光、甘露什么的,不利的话就是日食、地震什么的。刘裕也没有逃出这群史官的设定,他降生时满屋神光,天降甘露(《南史》)。
除了编点怪异之事外,史官们还喜欢扒族谱。当然想让扒族谱,你必须要够资格,不是个名人贤臣,也要是个开国皇帝什么的。满足要求的话,史官就开始工作了,前代的高官、皇族或者三皇五帝都可能与你与关系。当然这层关系必须不能被考证出来,要不然朱元璋就是失败的例子。据说他想跟朱熹攀关系,大臣不买账。这事整的尴尬不尴尬。坏典型已讲过了,在下认为还是刘皇叔刘备整的最好,中山靖王一百多个儿子,即使关系是假的,谁能说的清。
废话少说,人很快找到了,他就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刘交是谁不重要,认识刘邦就行了。为了把事讲明白,史官们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详细的介绍了从刘交到刘裕之间二十一代的关系(此处就不列举)。至于前面真伪如何,在下感觉至少往上推个四五代是没问题的。
回头说甘露的事,天现异象应该是祥瑞,问题是甘露降到坟地的树上。这事想想都郁闷,哪里是吉祥之兆。不巧母亲赵安宗产下刘裕后,就断了气。按照史书的说法,刘翘家境贫寒,没能力养育这个孩子,便有了抛弃的念头。如果不是姨母坚持,领养了他,或许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叫刘裕的开国皇帝。
在下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
赵安宗去世后没多久,刘翘又找了位妻子,还是县令的千金。她叫萧文寿,而她的家族也是不得了,南朝的齐和梁都是这个家族人来建立的。尽管此时萧家还不是南朝顶级大族,但势力不容小觑。在那个门阀观念十分重的年代,如果刘翘没点经济势力或者地位,联姻几乎不可能。况且母亲赵安宗也是县令的千金。至于刘翘是何时又结的婚,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刘裕五岁时,萧文寿给他添了个小弟弟。由此可见,父亲刘翘视刘裕为灾星,是他克死了爱妻。
无论如何,刘裕是寄人篱下,被人收养。这就是“寄奴”的来历。或许是上天的垂青,失去母亲的刘裕并没有缺了母爱。姨母领养他的这段时间十分小心的照料,宁愿自己孩子少吃一口,也不愿饿着他。后来刘裕每每想起此事都会老泪横流,而对于小时饿肚子的表哥,刘裕也十分照顾,不顾众臣反对,赐他高官厚禄,虽然这位表哥很不成器。这算是刘裕的一份真挚的回报吧。
几年后,刘裕被接回了家(史书没有记载他是何时被接回)。可是他又一次要面对父亲刘翘的离世。现在世上除了他,只剩继母和两个弟弟。继母是不受欢迎的,古今中外很多人的脑海中都有灰姑娘式遭遇故事;当然我国古代也有《芦衣顺母》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在父亲在世时尚且被如此虐待,更何况刘裕的父亲已去世。可是刘裕再次得到上天的垂青,继母深明大义,对他这位苦难继子一视同仁。而刘裕也表现的很孝顺。后来即使发达了,他还不忘每天向继母请安。
有了母爱,刘裕吃得好,也穿得暖,自然模样也是不错的(史书上讲,“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尽管刘裕母子相依为命,但他们还有个经济问题。父亲刘翘的早逝意味着家失去了顶梁柱,而刘裕的家境早已衰落。作为长子必须表示些什么,于是刘裕选择砍柴、织鞋,用换来的钱支付家用。那时候的柴不像现在,满山的树不是朝廷的,就是门阀大族的,不能随便砍,即使能砍也是要交税的。自然刘裕也就萌发了“以小博大”的想法。简单的说就是赌博。
说起他的家乡京口,人口组成原本就复杂,大多是南迁人口,治安不好搞,再加上贵族也玩赌博。整日泡在此氛围内,刘裕想不染上赌瘾也很难。现在影视中赌神(圣)的赌技都很高,赌场上叱咤风云,没有赢不了的局。可惜刘裕活在现实,输牌是赌家常事。
但凡赌徒都存在一种现象:越是输,投入的钱也越多,甚至不惜借贷。因为他们相信下次自己一定会赢,并且能翻身。现实是他们往往是血本无归,甚至家破人亡。你可以看看身边有些买彩票的人就是这样。这就是赌徒心理。刘裕正是这样的人。
很快他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有一天债主刁逵派人找到了刘裕,先是慰问了一下生活如何,接着亮出了找他的目的——还债。刘裕小心翼翼地看了债单,足足三万钱,那是一位县令大半年的工资,即使这个数字放在现在很多人也会哆嗦一下。
“怎么办?没钱呀,求讨债大哥宽限几天,这个似乎行不通。还是溜了比较靠谱。”刘裕内心盘算着。
这点花花肠子自然逃不出讨债大哥的法眼,没等刘裕缓过神,就被五花大绑带去见刁逵了。刁逵,字伯道,是刁协的孙子,算是名门之后。此人不拘小节,光明正大的做生意(古代士人认为做生意是不光彩的事),拥有万顷田产,家里的奴婢也有数千人(兄弟子侄并不拘名行,以货值为务,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像这样没钱还债的赌徒,刁逵见得多了,也懒得过问。没钱还,简单,马鞭伺候着。
我想刘裕一定是在马鞭下大声哀嚎。可能是上天认为他命不该此,有人向刁逵求情,并答应偿还债务。此人叫王谧,是琅琊王氏王导的孙子,绝对名门之后。尽管此时王家盛世不如之前,但王谧的话分量还是很十足的。那么,为何这位名门子弟肯出面帮助刘裕呢?
此事说来离奇。据说刘裕进京(当时京都是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归来,在路上的一家酒店饮酒,且喝得酩酊大醉。恰巧王谧家的门生也来这家酒店喝酒,但他刚踏入店里就退了出来。
“屋里是何物?生得五彩缤纷。”面带苍白的门生说道。
老板娘很诧异的讲,“只有刘裕在里面。”
后来门生将自己所见所闻告诉了王谧,而王谧也对刘裕另眼看待(《宋书·符瑞志》)。此事相当荒谬,明眼人都知道是编造的。但为什么要记载呢?除了吹捧刘裕天命所归,自命不凡外,在下认为还有帮王谧洗清罪责的意思(后面会降到王谧所犯何罪)。至于为何王谧要救刘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可能是出于一阵兴起。后来刘裕也算是念着这份恩情,抗住众人压力保了王谧一命。王谧付出最终得到了好报。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刘裕十四岁那年,有个人来到了京口,而他的人生也悄悄发生了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