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30,2017年9月21日 第八周 汪曾祺周
一、今日小理论
“误解规避”:
在生活中,你可能总是会抱怨,对方没有能够准确地get你的意思。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当时说得很清楚,但实际上,过了一段时间你才发现,双方的理解却可能大相径庭,这影响了你们的工作效率、关系满意度。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是在矛盾叠加起来,和伴侣引发争吵的时候,当我们追根溯源时才会说,“我以为你都懂了”。
在2015年出版的著作中,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研究了人们误解的来源:
是什么使我们不能彼此理解?
1.发出信息时的“透明度错觉”
Halvorson认为,当我们作为发出信息的一方在制造误解时,原因在于透明度错觉(the transparency illusion)。
透明度错觉的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甚至有时,这种表达不是言语性的,而是用行动、姿态甚至表情来发出。
而正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也就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阐释或者确认对方是否理解。但实际上,作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是被迫在非常有限的信息量中做出判断,因而往往会判断失误。
透明度错觉产生的误解往往是双向的:“当你抱怨其他人并没有真正明白你的意思时,你可能同样没有明白对方在想什么。”Halvorson说。这样的情形每天都在发生着。
举个例子:
工作中,你看到同事天天加班,便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承担一部分工作。对方却拒绝了,还觉得你这样问是不信任Ta的能力。这让你很委屈,觉得热脸贴了冷屁股。但实际上,你也误解了对方。
你想要帮助Ta的初衷,是因为看到Ta总是最早来办公室、最晚才离开,你理所当然地认为Ta是工作量太大,所以经常加班。但其实,Ta只是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希望在办公室人最少的时候工作,才会选择在早晨和晚上待在办公室里。—— Ta并不需要你的帮助。
亲密关系中的嫌隙往往也是这样产生的。晚餐时,丈夫吃着妻子做的菜,妻子在说一件事的时候,丈夫的眼睛却盯着盘子一动不动,妻子觉得丈夫是不重视她说的话,但丈夫其实是觉得妻子做的饭非常好吃。
因为这段小插曲,妻子很不高兴,于是早早上床,没有和丈夫一起看他们平日里最喜欢的连续剧。这时,丈夫没有注意到妻子已经生气,反倒认为是妻子做了一天的家务事太累,不想和他一起度过晚间的休闲时光。
双方没有进行直接的沟通,而是在各自心里对对方进行了揣测,而这些揣测都是完全错误的。
Halvorson说,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有时候,你的不同的表情——沮丧、担心、困惑、失望之间的区别,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你以为你的表情足够让对方知道“你说的话让我有点受伤”,但对方可能把你的意思解读成了“我完全不在意你所说的”。
你觉得你已经把你的态度表达清楚了,Ta也明白了,但实际上,你既没有说清楚,Ta也没有明白。正是种种这样的误解,造成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冲突甚至是彼此怨恨。
2.接收信息时的“认知吝啬者”
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让我们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来自于我们都是“认知的吝啬者”(cognitive misers),即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信息。
根据Daniel Kahneman的研究,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快速、凭直觉、不假思索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不费力”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得出“3+3=6”这个结论,在一条熟悉的路上开车,看到别人微笑就觉得Ta很开心时,使用的就是这种认知方式。
当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感知对方的时候,使用这种方式,就会用走捷径的方式来快速得出结论,这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在人际中用这种方式处理信息,会让我们容易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做出过多、过绝对的结论。
第二种方式则是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这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处理更高级别的问题时才会调动这种方式,比如要解出一道复杂的代数题,在陌生的道路上开车,或者当上级在自己的桌上留下了一张意味深长的纸条,上面写着“马上给我打电话”时,你试图弄明白背后有什么深意。
在运用方法二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更正一些在方法一中形成的偏见和误解。比如,虽然某个学生在最近一次考试中的表现不好,但老师发现Ta在其他考试中的成绩不错,只是最近的状态不好,就会改变对其能力的评估。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认知的吝啬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面对这两种认知模式——一种是快速的、但是容易出错的,另一种是审慎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却只会运用方法一,因为要调动第二种认知模式,往往需要比较强的动机。
我们容易在关系中,因为一次的矛盾,在那一刻强烈地觉得“对方是不爱自己”(此时第一种方式被自动调动),而只有我们想要控制自己、冷静下来才会调动第二种方式,去思考和意识到这一次矛盾的实际原因。
为了研究这两种思维方式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哈佛大学的Dan Gilbert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者在实验室里观看7个视频片段,视频的内容是同一个女人和不同的陌生人说话。其中,女人在大部分视频(5个)中都表现出很紧张、焦虑的表情。视频都是无声的,但每部视频也有字幕提示两人交谈的内容主题。
研究者让他们判断,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焦虑水平高的人?
显然,当我们仅仅运用快速、直觉的方式去认识他人时,很有可能就会出错。但Halvorson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对方一直使用方法二来对待你发出的信号是不现实的,使劲揣摩对方的意图会耗费太多的精力,使人精疲力尽。因此,作为信号发出方,与其发出模糊信号,期待对方去调动复杂模式来解读,是一种不现实的期待。不如自我检查,给出更加明确的信息。
此外,我们的认知还会受到自身的经验、情绪等等种种因素的影响。Halvorson说,当我们开始与一个人交往时,我们会“自动触发”一些思考,目的是要得出以下3个方面的结论,来形成对对方的印象:
Ta是可以信赖的吗?
Ta对我来说是“有用”的吗?
Ta是否威胁到了我的自我评价?
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评价Ta的方式,特别是第三点,我们保持对自己的积极评价的需要,会影响到对他人的印象形成。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如果感到自我评价受到了威胁,我们的认知就会产生偏见,比如,在同一份工作上,对方比自己做得出色,我们就会倾向于用苛刻的方式去评判对方。
因此,如果你发出的信号是模糊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就会有太多的因素使对方难以准确分析出你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减少误解,更实际的办法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而不是指望对方能读懂你。”Halvorson表示,“你无法控制对方的思考过程,但你可以控制的是自己如何表达。”研究也证明,无论是在亲密关系还是职场、生活中,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程度都会更高。
而这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会被教育说话要“婉转”,表达意见要“含蓄”,工作中要注意领导是否“话里有话”。这使得我们会担心,用最直接的方式去表达时,是否会由于太过直白而遭到拒绝,是否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是否冒犯对方。
但实际上,含糊不清的表达会造成更深远的负面影响:那些细小的误解会不断积累起来,它们不会消失,总有一天会成为你们关系中的一枚炸药。
感到自己被理解是人的基本需求。而为了使自己被理解,不要总是“以为”对方能够懂你,不如用最清晰的、最能够还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达。
我们始终相信,“直接”、“真实”、和“诚恳”这三件事情的组合是有魔力的:当你做错了的时候就说“对不起”,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说“不知道”,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就说“我想要”。
二、今日电影推荐:
《美国丽人》豆瓣评分8.4。
注意男孩的自信与中年男人的被误解。
三、今日文章
汪曾祺:细节随手一抖,说尽天下杂事。《岁寒三友》《讲用》
第一篇、《岁寒三友》
脉络梳理
(一)、三个人物的发展脉络
总:从小一起长大,不上不下小人物,名声好讲道义。
分:各自过活,喜怒哀乐。
总:山穷水尽,相扶相搀。
1.王瘦吾
落:开绒线店,少时算半个文人,绒线店本小利薄,艰难维生,孩子穿不起鞋,四处谋财,日渐消瘦,开绞绳厂,勉强维持了温饱。
起:绳厂变帽厂,赚了钱,
落:帽厂被强大的竞争对手,半商半黑的王伯韬挤垮,生病散尽家财,穷困潦倒。
2.陶虎臣
落:开炮仗店。心善,爱孩子,面和,炮仗捻子的细节。生意开始还不错,自创许多家传炮仗,但受年成影响,每况愈下(暗示年代环境)
起:大灾过后秋收在望,鞭炮供不应求,发了小财。
落:遭遇政府“冬防”令,又被蒋介石的新生活政策压垮生意,一家忍饥挨饿,无奈卖女给驻军连长,结果一家都很惨。上吊未成。
3.靳彝甫
落:画画的(画师)陶虎臣的邻居,既不算画家,也不是画匠。同样卖画为生,但也有点艺术追求,有家传渊源,喜画青山绿水,日子半饥半饱,有滋有味。喜好风筝荷花蟋蟀,收有三块田黄石章
起:斗蟋蟀赌博赢了钱,结交了大人物季匋民,经受指点和引荐,留下田黄之约,办了画展,出了名。行万里路,一走三年。
落:三年归来,并未发迹,最终变卖了田黄,以解二位友人困局。
细节阐释
1.王瘦吾真瘦。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描写人物外貌形象时,记得抓取要害部位。
2.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的钉鞋愤怒的声音,半天都没有说话。——安静与沉默的作用,如《父亲的散文诗》
3.天亮的时候,做妈的轻轻地叫:“妞子,起来!”女儿一睁眼,看见床前摆着一双白鞋,趴在妈胸前哭了。——细节越生活化越打动人,不必刻意,但务必求真。
4.不久,人们就习惯了,仿佛这声音本来就有。 ——适当话里有话,侧面带动读者情绪。
5.其实是崩不着的。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的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细节收的要快,不要过分解读,否则会散掉冲击力。
6.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残疾的人往往显得很凶狠。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细节不要随便抛,每抛出一处要么用来打动读者,要么服务于文旨。
7.这一天,靳彝甫送来一张“得利图”,画着一个白须的渔翁,背着鱼篓,提着两尾金鳞赤尾的大鲤鱼。凡看了这张画的,无不大笑:这渔翁的长相,活脱就是王瘦吾!陶虎臣特地送来一挂遍地桃花满堂红的一千头的大鞭,砰砰磅磅响了好半天! ——表达人物关系情谊时,要抓住“关键时刻”文中每逢关键时刻,必有人物关系细节出现。
8.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唉:“二丫头,回家咧!” “四儿,你在哪儿哪?” “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细节要有侧面性,人群反应反映出心愿,景物变化反应出专注。
9.“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尤其在笔记体小说中,语言不轻易出现,一出现必要成为关键细节。类似还有:她朝上给爹妈磕了头,又趴在弟弟的耳边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是:“饿的时候,忍着,别哭。”
10. 外面,正下着大雪。 ——一个细节打磨出三层意思:单纯的环境信息,外冷内热的气氛信息,思想信息,一场雪,盖住一切痛。一场情,稀释了一切苦。
第二篇、《讲用》
脉络梳理
过日子极其仔细的普通小人物,郝有才。就职于舞台工作队(三队)
家中贫苦,买菜买货精挑细选,已入化境。
文革期间无端受益,过上不错的生活,贪小便宜偷了五个羊蹄,受到批斗,滑稽应对。
转而又因自掏腰包买了暖瓶的事,得到莫名拥戴。
最终发布感言,做讲用时,闹了笑话。
细节阐释
1.郝有才干了一件稀罕事。他对他们家附近的烧饼、焦圈作了一次周密的调查研究。他早点爱吃个芝麻烧饼夹焦圈。他家在西河沿。他曾骑车西至牛街,东至珠市口,把这段路上每家卖烧饼圈的铺子都走遍,每一家买两个烧饼、两个焦圈,回家用戥子一一约过。
经过细品,得出结论:以陕西巷口大庆和的质量最高。烧饼分量足,焦圈炸得透。他把这结论公诸于众,并买了几套大庆和的烧饼焦圈,请大家品尝。大家嚼食之后,一致同意他的结论。于是纷纷托他代买。他也乐于跑这个小腿。好在西河沿离陕西巷不远,骑车十分钟就到了。
他的这一番调查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别人都没有想到。——要重视起“小故事”,小故事最能凸显人物性格,会讲小故事十分重要,在职场中也是如此。
2.这是怎么回事呢?昨天还是书记、团长,三叔、二大爷,一宵的工夫,都成了走资派、“三名三高”。大字报铺天盖地。小伙子们都像“上了法”,一个个杀气腾腾,瞧着都瘆得慌。大家都学会了嚷嚷。平日言迟语拙的人忽然都长了口才,说起话一套一套的。
郝有才心想:这算哪一出呢?渐渐地他心里踏实了。他知道“革命”革不到他头上。他头一回知道:三分队的都是红五类——工人阶级。各战斗组都拉他们。三分队的队员顿时身价十倍。有的人趾高气扬,走进走出都把头抬得很高。他们原来是人下人,现在翻身了!也有老实巴交的,还跟原来一样,每天上班,抽烟喝水,低头听会。
郝有才基本上属于后一类。他也参加大批判,大辩论,跟着喊口号,叫“打倒”,但是他没有动手打过人,往谁脸上啐过唾沫,给谁嘴里抹过浆糊。他心里想:干嘛呀,有朝一日,还要见面。只有一件事少不了他。造反派上谁家抄家时总得叫上他,让他蹬平板三轮,去拉抄出来的“四旧”。他翻翻抄出来的东西,不免生一点感慨:真有好东西呀!——用“平民”视角看大事件,就越来越能看清楚背后的荒谬性,人道主义为内核的历史观,一切以最真实的感受为基准。
而且,这种视角要抛却作者的固有成见,真实为宗旨,如下面这个细节:
样板团吃样板饭。炊事班每天变着样给大伙做好吃的。番茄闷牛肉、香酥鸡、糖醋鱼、包饺子、炸油饼……郝有才觉得天天过年。肚子里油水足,他胖了。
该好的时候让它正常的好,到了该坏的时候读者们才能体会出它真的有多坏。
3.对文革时期批斗会的白描,展现典型的,有意选择的信息,如“哦”,能够呈现出作者意图,如《太阳照常升起》中接电话的细节。
4.“毛主席教导我们说:cèi了就cèi了!”
大家先是一愣,接着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主持会议的军代表原来还绷着,终于憋不住,随着大家一同哈哈大笑。他一边大笑,一边挥手:“散会!”
——经典的“讽革笔法”,再乱套也挡不住最基本的理智;再荒谬也压抑不了最基本的人性。
四、今日收获
1、“误解规避”:学习这个小理论,知道了我们在发出信息时,表达不够直接明确,自以为清楚。
在接受信息时候的两种认知模式——一种是快速的、但是容易出错的,另一种是审慎的、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
通常人们对他人的认知总是会运用方法一,因为要调动第二种认知模式,往往需要比较强的动机,认知到这一点,想要减少误解,更实际的办法是,做一个好的信号发出者,而不是指望对方能读懂你。
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向对方表达时应该“直接”、“真实”、和“诚恳”,当你做错了的时候就说“对不起”,当你不知道的时候就说“不知道”,当你有需要的时候就说“我想要”。
2、今天文章的学习,主要收获两点:
一是文章中“细节”的重要性,韩大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归纳:
细节越生活化越打动人,不必刻意,但务必求真。
细节收的要快,不要过分解读,否则会散掉冲击力。
细节不要随便抛,每抛出一处要么用来打动读者,要么服务于文旨。
细节要有侧面性,人群反应反映出心愿,景物变化反应出专注。
二是要重视起“小故事”,小故事最能凸显人物性格,会讲小故事十分重要,在职场中也是如此。
学习讲好小故事,也是我今后重点要学习的一项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