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理想法
用人要举之以众,取之于公。

用人要举之以众,取之于公。

作者: 传统经典学习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2-03-08 22:25 被阅读0次

    唐德宗刚刚即位不久时,启用崔祐甫为宰相。

    崔祐甫想收罗当时有声望的人,于是引荐推举的人每天不断。担任宰相不到二百天,就任命了八百名官员。

    唐德宗曾经对崔甫说:“有人指责你,说你所任用的官员多沾亲带故,为什么?”

    崔甫回答说:“我为陛下选择官员,不敢不审慎。假如平时不认识,我怎么能知道他的才干德行而任用他呢?”

    德宗认为这是正确的。

    这个要任用熟悉的人的观点,看上去很有道理。难道不是吗?你都不熟悉,不了解,怎么知道能不能胜任呢?那怎么敢用他呢?

    崔祐甫代之,欲收时望,推荐引拔,常无虚日;作相未二百日,除官八百人,前后相矫,终不得其适。上尝谓佑甫曰:“人或谤卿,所用多涉亲故,何也?”对曰:“臣为陛下选择百官,不敢不详慎,苟平生未之识,何以谙其才行而用之。”上以为然。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也说过类似的话。

    李鸿章在教训丁汝昌时说:“说我培植私人势力,任人唯亲?笑话!不任人唯亲,还让我任人唯疏不成?”

    但是资治通鉴里面,司马光的解读似乎更有说服力。

    司马光说,如果一定要自己认识的,熟悉的人,那么一个人所能了解和熟悉的人就非常有限了,遗漏的人才就肯定非常多。

    所以,任用人才要依靠大家的推荐,再在考核基础上试用,试用的好,就继续留任或者晋升。同时,对推荐的人给予奖励。反之,亦然。

    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小圈子选人,也避免在小圈子里选人,可以扩大人才来源范围。同时,也可以防止个人因为眼光不准或者因为私人关系而失去了洞察力。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注重口碑,要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他的原话大概是这样的:我听说用人者,没有亲疏、新故之别,只考察贤能和不肖。

    有的人未必是贤人,如果以亲朋故友的关系而被录用,这当然是不公道的;假如是贤人,因为亲朋故友关系被舍去,也是不公道的。

    天下的贤人,当然不是一个人所能收尽的,如果一定等待平素认识,熟知他的才干德行再录用,那么所遗漏的贤人也就很多了。

    古代担任宰相的就不是这样。他让公众来推举,以公正来录用。公众说这是贤人,自己虽然不了解详细情况,但暂时任用他,等到他没有功绩再将他辞退,有功绩就提拔。所推举的是贤人就奖赏他,不是贤人就惩罚他。

    晋升和辞退,奖赏和惩罚,都是大家所公认的,自己在中间没有丝毫的隐私。假如以这样的用心付诸行动,又有什么遗漏贤人和缺官的毛病呢!

    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古之为相者则不然,举之以众,取之以公。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所举得其人则赏之,非其人则罚之。进退赏罚,皆众人所共然也,己不置豪发之私于其间。苟推是心以行之,又何遗贤旷官之足病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人要举之以众,取之于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bp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