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认定自己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作出负面评判,就会在他的心里触发一种无可救药的消极情绪。

所有这些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知道孩子某种行为的原因,而且认定他们的动机是坏的。将这样的评判强加给孩子,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在无法申辩的情况下,他们俨然已经遭到了判决。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很快就会筑起高墙以遮挡自己的真实感受。
如果孩子将无助无望的感觉隐藏在心里,他们很可能就会躲进“壳”里,将“我很坏”的感觉也埋藏在心里。
霸道人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权利,于是无法忍受,需要通过欺负他人来获得宣泄——别人如何让他感到弱小无助,他就要照此办理,如数奉还。孩子之所以会欺负人,是因为自己心里有痛楚。
而将欺负升级为暴力,只是由于施暴心里埋藏着很深的羞辱感,唯有将痛楚转嫁于人才能获得解脱,由于他们同自己最真实的美德产生了断裂,所以就会转而攻击他人的美德。
换句话说,亲人的暴力源于幼年时的遭遇,源于长幼互动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