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海人物简书电影
惭愧带着爆米花和可乐,走进《二十二》的放映厅

惭愧带着爆米花和可乐,走进《二十二》的放映厅

作者: 昔子白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18:56 被阅读0次
    《二十二》海报

    前天深夜,朋友圈被刷屏的除了北京城的暴雨冰雹,还有《二十二》,且配图不是简单的电影票,而是冗长的篇篇长文。往往对于这种现象我是感觉害怕的,因为期待值越大,对影片的感官要求就越高,对应地失望会越大。我很少去影院看纪实性质的纪录片,但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去看了。看完只想对准备去的朋友说一句,记得带够纸巾擦眼泪。

    身心被摧残是一种可怕的创伤。时间走得越来越远,头发会白,牙齿会掉,轮廓会凹陷,血肉会衰老,但创伤就留在那刻,不减不淡。以为的淡忘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掩盖,一旦被提及,还是会触不及防地落泪。

    电影以一场葬礼开始,以一场葬礼结束。我的爆米花可乐,也从满份开始,到结束满份;我的观影,也从泪水开始,到泪水结束;整个放映厅的观影,也从一片寂静开始,到满座寂静结束。

    《二十二》剧照

    她们经历的战争,和平年代的我无法想象,她们经历的人生遭遇,一直安安稳稳长大的我也无法想象。当镜头对着年岁已高的她们,原本聊得高高兴兴的她们,被问及那段创伤,都会忍不住提手遮掩眼中的泪水。我就看着那泪水,从她们失神的眼珠,流经已凹陷的眼眶,越过她们沟壑般的皱纹,洗涤着她们的面颊。看着那一幅幅画面,心像是被刀刻一般生生地疼。

    在那个年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本来就低,再加上被逼失去贞操,难以想象她们是要怎样熬过自己内心的煎熬,要怎样熬过那些闲言碎语,要怎样熬到要面对的未来。看到她们哭的样子,有点记恨那些记者,他们的采访记录像是硬生生撕裂了她们稍稍结痂的伤痕。但又感激他们的记录,让人去了解这一段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历史,作为证据为千千万万个她们讨回公道,哪怕即使对于她们的创伤可能无事于补。也想告诉千千万万个她们,她们值得敬佩。

    《二十二》剧照

    跟创伤一样不减不淡的还有“根”,无论距离和时间远去千里远去千年,根一直扎在内心,疯狂生长。电影中有一位奶奶原本是韩国人,因那时年幼,此时年长,自述的记忆都是断断续续的。战争不停逃离,最后到了中国。在路途中曾一度走丢,停留在一个火车站附近的时候,要靠火车上的乘客扔的食物果腹。说着说着就唱起了韩国的民谣《阿里郎》,标准的发音,记忆清晰的歌词,微微上扬的嘴角,都是思念“根”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扎在每个人灵魂血液里的唯一存在。

    《二十二》剧照

    创伤是怎么坚强也守不住的悲伤。电影中有一位奶奶,印象很深刻,一看就知道当年就是走路带风的刚烈女子。和记者说起那个时候打鬼子的场景,还神采奕奕,抗日战歌,张口就来,歌词那么清晰,声调那么流畅,听此时的她唱,倒是没有那么热血,只是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可就是这么一位坚强的女革命战士,谈到“慰安妇”这件事,也猝不及防地落泪,说着“之前的事,莫提了”。看着她遮掩双眼的手,我一下就哗哗哭得哽咽了。你没法想象这么一位坚强的女子都这般难受,那其余的受伤的女子,该是怎样的煎熬。

    《二十二》剧照

    电影中还有一个意境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很多镜头,都是老人在门处的镜头。也有几个导演给的镜头,给在室外采访的老人营造了一个“门”的镜头,画面三分之二是黑的,留了一个门意境的部分将老人“框”在画面中。试着揣测这个意境的含义,可能因为创伤,奶奶们都被“框”在一个地方,无论是身处何地,无论过去了多久,心都会被“框”住,没了自由,走不出去,也没有了想飞的念头。

    《二十二》剧照

    隔了两天写这篇文章,还是不自觉地写哭,生命有时候很脆弱,但她们又那么坚强。每个字脑海里都能出现那些奶奶们的面庞和泪水,心就被攥紧得要窒息。纪录片不在于好不好看,而是在于记录的故事内容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惭愧带着爆米花和可乐,走进《二十二》的放映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un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