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棒没安好心,胡珍凤贪心不足。黄大棒欲擒故纵,胡珍凤心思单纯。黄大棒步步设局,驾轻就熟。胡珍凤涉世未深,贪小便宜吃大亏。
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很立体,对心理的刻画很到位,细节描写很具体、形象,故事有起伏,悬念设置很巧妙,语言生动、地道,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该小说吸引人的地方。作者的水平之高,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说起《庐山恋》,那时候确实是红遍大江南北,是几代人美好的记忆啊!
“劣笔乱舞,竟丢了主人公王再来久未表矣。“这句我觉得实在是作者的谦辞,其实黄大棒和胡珍凤这段写的确实很精彩,有这段插曲,才能顺理成章地写到下文胡珍凤嫁祸王再来的事情。
胡珍凤心高气傲,如果嫁给王再来,估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谁知道,半路杀出个黄大棒,剧情彻底反转,事情也一步步变成了悲剧。
“一旦与对方发生矛盾,能清醒认识自己缺点和错误之处是理智的人。“作者适时地穿插自己的感悟与总结,这的确是让文章增色不少。既看了故事,了解了百态人生,更学习了经验和智慧。
王再来其实也不是个傻子,油嘴滑舌招人厌,但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只是不够聪明。
胡珍凤见异思迁,稀里糊涂失身于铁路工人“红喇叭裤”,还以为钓到了金龟婿,立刻与一穷二白的王再来“划清界限”。女人啊,一旦认准的事情,恐怕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一旦对某个人死心了,也是世界上最冰冷的“动物”,怪不得有人说“女人心海底针”。
软弱的的王再来面对“红喇叭裤”横刀夺爱,只能伤心绝望、愤怒、“堕落”。穷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人穷志短”。
“八十年代初的皖南农村生产队解体”,看来还是南方改革开放的的春风吹来的早。我们北方山区直到八十年代末,还有生产队,还有集体分核桃事件,还有公用的脱粒机。
胡珍凤相思难耐,去找心上人黄大棒,不料却被告知是铁路段临时工人,因乱搞男女关系,而被开除。这个桥段跟现在某些部门的手段如出一辙啊!某些部门出事了,往往就会说某某某是临时工,已经被开除了。
“凡稀里糊涂的人遇到麻烦事儿,就喜欢往好处想,不愿想自己面临的困境。”作者在小说中插入了具有哲理性的语言,我觉得这实在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单单的读小说,一千个人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而作者站在一个高处,提纲挈领,点明要旨,启发世人,引人深思。有的人对自己不负责,对别人也不负责,出了事就喜欢幻想、空想,而不愿意面对现实,解决问题,以致于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佩服作者写小说的水平,更佩服他是一个智慧之人。
胡木匠白天做木匠活,晚上回来就去赌场消遣,也没时间过问女儿的事。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所面临的问题,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后就去赌场。于是,就彻底忽视了胡珍凤的教育问题。这更是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的现状,青春期孩子比较叛逆,而父母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就造成了一桩桩悲剧。
上个月 ,我听了一场关于孩子青春期的心理讲座,主讲人是家庭教育及青春期人格训练专家范津先生。他说,孩子青春期的困扰就是“突然不愿意做父母的跟屁虫了,也不愿意跟父母进行沟通了。经常一回家就关起门来,进行自我隔离。孩子情绪也不稳定。他们会受网络影响,对异性感到好奇,而且会出现学习缺乏动力,不够自律,和父母一说话就会起冲突等等现象。范津老师说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在作者描述的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网络,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也比较低,但是孩子的心理应该都是一样的,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可惜那个年代的家长,谁会注意到这些呢?基本上孩子就处于一种“自生自灭、自由发展“的状态。
赵老师还说,教育就是要把“动物”教育成人,让他们逐渐去掉动物性,变得有社会性,并塑造出自己的人格,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可是在那个年代的广大农村,这些根本没法实现。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基本上处于一种放养状态,父母对孩子就是放任自流,完全忽视的。
赵老师还说,“男生与女生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男孩要多给予信任,不要太关注。女孩子要多关注,不能太信任。“这一点在王再来和胡珍凤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王老石夫妇就是太信任、太关注王再来了,胡木匠就是太信任、太不关注胡珍凤了。
赵老师还讲到,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自己要活得精彩,要学习,要成长。不要过度捆绑、干涉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些禁忌在那个年代的父母身上都出现了。父母活得盲目,孩子的一生也基本上是重蹈父辈的覆辙。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