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作者: 海儿3344 | 来源:发表于2020-10-20 07:37 被阅读0次

    【序文】
    “离相”是此段的主题。离相即离一切幻相。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的,所以执著取舍,处处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须菩提先是极力赞叹深法的难闻,使他们注意而受持这离相妙悟的般若。听闻了这深妙法门者,都能成就第一稀有功德,这是因为他们能离一切妄相而清净信心,即离戏论而显得心自清净,是如实相而知的证信,即清净增上意乐或不坏信,这是更显难得了!之后的众生,也能在听闻此经后成就第一稀有功德。此乃因为他们信解受持这金刚般若经后,已没有我等四相的取执了。这可见不问时代的正法、像法,不问地点的中国、边地,能否信解般若,全在众生自己是否已多见佛、多闻法、多种善根,是否能离四相而定。

    闻经后能不生惊疑怖畏而入般若海,这是第一稀有者。为什么呢?因为已透彻了解如来所说的离相第一般若波罗密。要不落怀疑,不生邪见,不惊、不怖、不畏,必须心无所著,而有了般若智慧才能心无所著。般若为诸度之先导,诸度(后五度)若无般若,皆不到彼岸,所以如来说第一波罗密。然而,第一波罗密,即是无可取、无可说,也即是第一不可得,波罗密不可得。惟其离相不可得,所以为诸法的究极本性,为万行的宗导,而被十方诸佛赞叹为“第一波罗密”。

    上文偏说布施,而此处又特别赞叹忍辱,借用行大忍辱说明离我法执。生忍、法忍、无生忍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所必学习的。菩萨唯有修大忍,才能度化众生,完成成佛大事。菩萨修此忍力,能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但是忍辱波罗密要与般若相应,才能了悟能忍的我,所忍的境与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罗密。能如此,才能名为“忍波罗密”。佛陀进一步举过去的本生来证明自己在过去生中,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故事,说明当时自己并没有我等四相,所以心不产生嗔恨而能大悲,能大忍!要利益众生,就应该行不执取法相、人相的无住布施。所以如来接着说:如来说的一切相,即是非相;说的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通达非相非众生,所以能布施,所以能忍辱。

    菩萨修菩萨行,唯有除灭四相,才可以契会无实无虚。若心不住于色等法而行布施,那就如明目人在日光朗照的地方,能见种种的形色。这说明布施要与般若相应,不著一切,即能利益众生,趋入佛道,庄产无上的佛果。总括地说,将来如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般若妙典,那即为如来的大智慧眼,在一切时、一切处、一 切事中,完全明确地知道、见到,能常为如来所护特,他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

    【原文】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慧眼:指智慧之眼。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得的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慧能起观照,所以名为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慧眼能照见诸法真相,所以能度众生至彼岸。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以世俗观念认识的一切现象均为假相,这就包含“空”之意义。

    歌利王:佛陀于过去世修行时,歌利王为乌苌国的国王。他的行为非常凶暴恶劣,臣民们都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国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打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时,就自由游玩。在深林中,当她们见到一位仙人在坐禅时,对他生起很大信心,仙人也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着仙人在谈话,心中生起嗔恨心并责问仙人,且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刀砍下仙人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无怨恨,神色不变,不但不嗔恨,反而对国王生起大悲心。这仙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嗔恨:“三毒”之一,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患,谓之“嗔”。嗔恨能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

    无所住心:即其心无住。无住,即无著、不执著。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说:“太稀有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这是从我见道得慧眼以来,未曾听到过的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佛才说它假名为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最后一个五百年中,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著,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密,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密,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密。”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密,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密,只是假名的忍辱波罗密。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支解身体,我在当时就没有心存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在心中执著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 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所有一切的相状,生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执著于色尘而产生心念,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无法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的人,讲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讲怪异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会好像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心里不执著于法相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诵念受持,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zvo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