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午,将要在学校上一节体现“三位”一体的展示课《陶罐和铁罐》的第二课时,想着这件事终于要告一段落了,就备感轻松。不过一想到这个课还有诸多不足,就总停不了思索的脚步。
这堂课,在过去的两周多时间里,已在学校三年级组找班级上了三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一次上的时候,没有形成自己的教案,对寓言故事的教学认识不清,以为指导孩子分角色读好对话就是这节课的重点,于是跟着课件,跟着课堂的感觉指导孩子分角色读对话,但时间把握不够,后面的教学环节显得很仓促,但课堂总体感觉就是自然平时的课,与孩子们的对话轻松愉快。
第二次上的时候,基本有了教案,但在指导学生角色朗读时,弯来绕去花了不少时间,再加上顾忌教学流程,时间把握还是不到位。
第三次上的时候,同样有教案,注重了寓言文体的特点,在“明道理,映照生活”这个环节处理得更合适一些了,时间把握也基本到位。但总挂念着教学流程,对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没有能够及时地抓住,对板书固有的设计的也顾及太多,比如:请孩子找陶罐和铁罐结局词语,总想着事先设计好的“文物和消失”,于是对学生回答的“完好无损”和“无影无踪”只作了肯定的评价,表示词语找得非常棒,但最终依然将此联系到“文物和消失”并板书了这两个词。其实对孩子最好的评价应该是尊重他们的正确想法,并大大方方将他们说的词语板书到黑板上,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更灵动的,一定会少掉很多走流程一样的感觉。
希望明天的课堂能和孩子愉快地度过!
磨课感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