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母校好几个,下面一一道来。
我的小学是在我们村上。现在回想起来,那学校确实有点寒酸呀!一张张石头桌子,一条条长木头板凳。与同桌两人共用的规格。然后还有一张大黑板,一张讲台木桌,它们都安放在一个瓦房大教室里。八十年代初,农村人人都穷,学校也穷。我们的老师是民办教师,没入编制的,后来听说可以变成公办编制,但需要考试。我的老师没有通过考试,后来没有教书改做其他事了。
在这所学校,每个老师既要教语文,还要教数学,兼当班主任。老师的工资每个月多少,我们不知道,估计不多。我的老师是名女教师,她接替了前边教了仅一年的男教师。那男教师据说因为赌博输了钱,挪用了学生的书本费,被告了,遭开除了。应该是真有其事。我有一个学期被任课老师告知只能领语文或数学中的一本,需要与同桌共用语文和数学这两本书。我选择了语文书,同桌就只能领数学书了。我们学生只能默默地照办。
而这名女教师在我们这届之前从没有带过毕业班,本来她想最多教到四年级就把教的班让出去重新教一年级学生,如此周而复始,但她这次没能成功,另一位比她小的男教师没答应,她只能自己硬撑到毕业了。
后来,在上课之余,她通过她的丈夫找来了一些卷子给我们做。那年毕业,我们班最后考上了三个,父母都是一个队的,除了我之外,另有两个男生。其他二十多人只能回家务农了。
初中学校就在我们镇上,教学楼是两层木楼房,加上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还有内外操场,也不太大,但比小学的好太多大太多了。厕所犹如一个碉堡形状,隔教学楼不近不远,独立出去了的。虽然是旱厕,打扫后仍有味儿,但比小学时那个破破烂烂,还到处堆着排泄物,难以下脚的厕所正规了不少了。
这所学校的老师除了是中等师范毕业生就是高中毕业生,与小学不一样的是,他们都是公办老师。每个年级四个班,有三个年级,班主任由其中任一门课的老师兼任。由于有很多学生住校,要上晚自习。晚自习上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有时候班主任会来看看纪律或通知事情什么的。
初中生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如果班主任再不尽力尽责,那基本上就放任自流了。学习科目多,比小学难多了,好多学生也学不进去,慢慢地流失了,重回农村种地去了。
我因为害怕回农村种地,于是就在毕业后请求父母让我复读,然后才在没考上中师,却考上了高中之后上高中去了。
高中学校仍然在一个镇上,只不过这个镇比初中学校的镇大,要繁华一些,离县城近一点点。学校仍不大,只比初中学校大一点,分初中部,高中部,初中不知几个班,但应该不多。高中每个年级才两个班。读完一年后,分成了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教师不是中师毕业生,就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正规大学毕业生在此长期教书的。虽然学生大都住校上晚自习,但总体上学生懒散,没有多少学习氛围,老师也悠闲自在,毫不着急的样子。自然,是谈不上什么升学率的了。
由于害怕回到农村,我只能去县城第一中学复读了。那个学校大得多,老师教学水平高太多,最后经过不懈努力,我考上了本省一所师专。
大学处于一个地级市,我从老家先后坐短途汽车到高中上学的镇上,然后从这个镇上搭车到当时管我们县的地级市,最后再买长途汽车票到我所读学校的地级市。前后要花两天时间才行。
第一次去这所学校还是母亲陪同去的。这给了从没出过远门,有些胆小怕事的我一些安慰和帮助。到了学校,有学生会的学姐迎接帮助,领着去报名,去找宿舍,感觉挺不错的。后来又有同一个县的老乡组成的老乡会,其中也有相识的同学,觉得安心多了。
自然,这所学校比之前的学校都要大要好。但它的前身仍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后来能发展壮大,也不容易。它与同类学校相比,不算大也不算小。只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据说,这所学校是饶雪漫老师的母校。她的名字如今还挺响亮的。她是作家,也是编辑,写的好多小说出版了,还有好几部被拍成了电影。成了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
教我们现代汉语的老师冯志纯曾去过人民大会堂,他编的现代汉语曾作为除我们学校之外的好几个同类学校的教材,当时是系主任,也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其他的老师水平高低不一,就不一一赘述了。
虽然我的母校们和老师们外在不一致,内在也有很大差别。但是,有了它们和他们,才有了后来的我!我应该感谢感恩所获得的一切。希望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