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68851/4532dbb552ff6bf9.jpeg)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后者容易做到,因为自己的身体还是可以控制的;前者就很难做到了,因为别人怎么做你是无法干预的。因此,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孙长篇第五》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语出《论语》。
“周”是团结之意,“比”是互相勾结之意。君子有大局观念,长远的目标,故处处以道义来团结别人。《卫灵公第十五》里头有句话“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说的就是这种君子的品质特征。
小人目光比较浅短,比较看重蝇头小利,故处处勾心斗角,拉帮结派。故孔子感叹小人难养。
“和为贵”之“和”如李零解,是“长幼尊卑,井然有序”所形成的社会状态,亦即“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今天讲“和谐社会”,也不见得是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差别之社会(有可能吗?作为理想来追求还是不错的)。各种各样的人“各安其位”,井然有序才是和谐之社会的本质。(和谐并不等于要平等)——“礼之用,和为贵”。
骂人的孔子很可爱。他骂得最多的是子路(仲由)。在《子路第十三》中,子路因为说他太“迂”,孔子毫不客气的骂子路“野哉由也”;樊迟向他请教“稼”(种庄稼)和“圃”,他老大不高兴,待樊迟走后,骂他“小人哉,樊迟也!”
后来我是这样想的:就算孔子不会瞧不上种田人,他是个读书人,哪里懂得种庄稼!你请教人家不懂的东西,这不是要难堪他嘛。虽说他老人家提倡学习态度要谦虚,但种庄稼毕竟是体力活,不是脑力活。层次高低差多了。相当于你拿小学数学题去请教数学专家,这不是污辱人家的智慧吗?)
孔子不但会骂人,而且会打人。“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第十四》
原壤是孔子的发小,估计很反对孔子的主张,对孔子的那一套不感冒,因此他在家等孔子,大大咧咧的张开双腿坐在地上等孔子——夷俟,夷,就是把两腿放平,俟是等待。这样坐着的姿势对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孔子很生气,骂他无教养还不解气,“以杖叩其胫”,用拐杖揍他的小腿。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第十五》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论调就是滥觞于此的。孔子是聪明人,当然不会去做地位低下又很难养活自己的农夫,种田这种事他是很看不起的。所以当樊迟向他请教“稼”和“圃”(就是种庄稼和种菜)时,他竟然在背后骂人家是“小人”。
过去人们津津乐道的“耕读世家”,实际上,“耕”是别人替自己耕(过去地主雇佣长工),“读”才是自己读。劳动效率低的农活会耗费大量时间,既耕又读的世家只是美丽的传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