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工作刚满3年的时候,我面临人生中第一次跳槽。
当时我在一家层级众多晋升缓慢的公司工作,虽然在公司总部的中心部门,接触的都是统筹全集团各大区域的事,倒是开了眼界,培养了不少概念,但自身的工作内容存在“面广但深度不足”的问题,职位上升也非常缓慢,3年后发展空间不大。
迫于生计,我决定跳槽。第一步则是对自己简历进行一番装修,于是请教了一位资深前辈。前辈告诉我写简历其实只有两个招,但他先让我把自己觉得写得最好的简历给他看。于是我按着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求职的简历进行修改,大神看了一眼就告诉我,出来工作后,不要再写学生简历了。
什么是大神眼里的“学生简历”呢?简单来说,就是我把3年来主要的工作职责、做过的事情都罗列了出来,可谓把我面广深度不足的工作经验通通写了个遍。
回想当初刚毕业出来求职,我们肯定都会迫不及待地告诉用人单位,我们在大学里做过些什么,凭借这些学生经验,我们可以马上上手,缩短用人部门培养的时间。这样的思维和想法,往往也通过我们的简历展现出来了。
那么,当你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你的简历又如何才不那么“学生气”呢?
接下来大神告诉我受用良久、非常重要的两点:
第一点,去繁化简,去粗取精
虽然你可能是个万能手,曾经负责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工作,或者作为管培生在不同部门都轮过岗,上至老板会议下至下午茶执行都是你在统筹,但请你一定要拨开云雾,看清你的职业发展主线。问问自己,负责过的最重要的三项工作到底是什么,你以后到底想往哪个方向去。
【举个例子】:
我当时作为企管职能,跟着师傅上至全集团组织绩效、流程制度、年会/大会、廉政督察,下至部门文具、合同、快递管理都需经手。负责了非常多的工作,而且往往带来最低经济效益的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但当你沉迷于事务性工作中,会被事务性工作迷惑,误以为那是全世界,直至你找不到你工作的核心。
经过一番整理,最后我结合自己往专业HR方向发展,从绩效管理入口切入,梳理出3个重点,分别是组织绩效、流程管控、制度编订的主要职能,为自己后来往HR发展的机会铺了个垫。
第二点,强化你的存在感
把重点挑出来后,相当于把简历的骨架搭出来了,要怎么丰富里面的内涵,是第二点。
千万不要把岗位职责一二三点地罗列上去,那种是招聘版面上需要写的,而不是你需要写在简历上的。
每个重点怎么展开阐述,大神告诉我,这里面只用1个框架就可以很完美,这个框架就是STAR框架。
S:situation,描述事件的背景
T:task,你在这其中的职责/你的任务是什么
A:action,你发挥了什么作用/采取了什么行动
R:result,最后得出了什么结果
比起简单罗列你的职责,这样的概括表现,会让面试官更加深入了解你过去的表现。
【举个例子】:
就拿当时其中一个职能“完善集团本部的业务流程制度规范”,我把它换成上述的说法:
第一步:发生了什么事?我要做什么?
编订XXX年的营运管理手册,完善集团本部各业务系统管理制度,以系统为单位纵向优化审批权限,实现标准化,加快运作速度
第二步:我做了啥?
盘点各中心的制度建立情况,梳理各系统业务审批流程;回收资料,建立手册基础版,持续深度优化;联合信息中心搭建管理手册电子查阅平台,实现制度性文件公司内部共享
第三步:因为我做了这些动作,事情得到了怎么样好的结果?
1.0版本管理手册实现了100%的业务系统完善了职责职能说明,75%的业务系统完善了制度文件50%的业务系统梳理了操作流程;也为后期二次修订其他专业系统提供资料和意见。
完成了以上这两点,一篇像招聘广告一样、毫无感情和个性的简历,就会变得生动而且私人化,它会被打上你的烙印,是属于你的。
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行动,导致不一样的结局。由此也引出最后想说的一点,简历必须是由你自己去提炼归纳,那是一种业务提炼升华,如果你这会还在迷茫职业生涯,通过梳理简历,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说回来,其实以这个模式写简历,跟智联多年前更新的版本引导大家写“项目经验”的逻辑是一致的。如果认真跟着智联写,你也可以写出非常好的简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