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作者: 欧小丽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14:16 被阅读0次

掐指算来,我的教育生涯已经快满25年。先不打自招一回,这25年里,有一大半时间在本质上是不能算教育生涯的,虽然形式上很具备。

能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书”的缘故。

是的,有了“书”,有了阅读,我的教育生涯才算真正开始。有了“书”,我才真正站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

(一)“一”见钟情

任何事情都会有第一次。

一直记得第一次与一本书名怦然心动的那个夏天,2008年8月18日的北京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奥运会。我在北京度假,无聊之中去了一趟西单的图书大厦。淹没在琳琅满目的书海里,到底选哪本是很犯愁的。转呀转,翻呀翻,黑底白字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赫然将我吸引。谁这么有诗意呢?教育竟然是一门艺术,那我也是一个搞“艺术”的人了,并且还是“慢的艺术”,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慢些走啊”!似乎因为给自己贴金了,也似乎更为平日的教育教学找到了一个很美丽的理由,所以我是那么的喜欢。其实,那时我很少读教育类的书,更不知道张文质是哪路大仙,或许就因为这个书名吧。

这一次的一见钟情,也总是有收获的。毫不隐讳地说,2008年正是我的职业倦怠期,这且不说,总觉得学校的评价方式很成问题,导致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就不那么“科学”。很想抗争,但又无实际的思考与行动,就那么耗着,耗着。不甘心,又心无力。书里说:“如果我们把所有人都简化成平均分,一切都量化,都成了冰冷的数字,教育就会变得很笨拙,教育就不需要耐心,不需要有智慧,不需要高超的艺术,也不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是的,举目四望,我的身边充斥着太多这样的“量化”。“一肥遮百丑”,所以老师拼了命似的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期末考试班上学生考好了,管他有没有生活常识,有没有生活道德,有没有生活能力呢?这样的方式,总会让班里的一部分人是非常难过的,这部分人有个专用的名字——差生,后来叫“学困生”,现在又叫“提高生”。不可否认,我也曾这样蛮干过,但是从遇见《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开始,很多时候,我将我的目光越过学生面前的分数,越过学生面前的作业单,我首要看的是这个分数、这份作业单的主人。教育总应该温情多一些,人性多一些吧,内容丰富一些吧。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比提高学生分数更值得一做的事情吧。所以,带领学生阅读,编制试卷,布置教室(学校从未要求过),开通班级博客,写下水文等等,我一头扎进去,想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欢愉感。而我,也才体会到让教育真正发生的美妙。

如果说2008年之前的我,并未体会到教师的幸福与满足,那么2008年之后的我,却是不停地体会教师的幸福与满足。虽然这些幸福与满足,都是极其私人化的。但我依然愿意以这本书为分界点,以此作为我真正行走在教育之路的一个标记。

你还别不信,这本书真的就有这么神奇。因为文质老师的视角和思考,总能给人一种很强的现场感与冲击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他千千万万的书迷中的一员,我竟然和他可以真实地相遇。

(二)“一生二”

这一次的一见钟情,让我付出了“代价”。确切地说,我上瘾了,并且还不小,到现在依然“上瘾”着,因为他的文字,他的观点,以及他的思考,甚至他的那些我并未真正领会的诗歌。先是在网上搜罗“张文质”这个人,然后默默地关注,直至2011年9月正式进驻到他的“生命化教育1+1网站”。

2012年4月,我在北京参加培训。因为我总喜欢在日志里暴露我的行踪,当文质老师从“1+1教育网”得知我在北京的消息,他告诉我他也在北京。我尝试着联系约他见面,他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与一本书的作者相遇。2012年的夏天,我们在江苏溧阳见面。2013年12月,我们在深圳见面。2014年11月,我们在桂林见面。2015年7月,我们在绵阳见面;2016年12月,我们在济南见面;2017年7月,我们在厦门见面;2018年7月,我们在苏州见面。

其实,有好些年,我和文质老师基本保持在一年两次见面的机会。表面上也许是为了追随他,骨子里应该是为了寻找自我。

然后更个性化的行为,就是购回他写的所有的书。一本一本地阅读,写随想,然后推荐给我的同事。

不过,直到今天,我才得以给这些书们找一个家。有些时候,会把这些书拿出来嘚瑟一下。比如《小事物的教育学》《奶蜜盐》《教师的微革命》《教育的勇气》《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哈扎拉尔的微笑》……

(三)“二生三”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人,这个人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为我打开了很多的窗。

这些“窗”,更多的是来自于“1+1教育网”。如果你够勤奋,你够敏感,你总会在这里寻找到“尺码相同的人”的,也会让你遇见你更多想要阅读的书。

董文华老师的《让小学生恋上数学》,从这本书的书名构想开始,董老师就征求过我的意见。当时我很认真地在我们学校的QQ群里做了统计,也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当看到书名也是我们的意愿时,仿佛这本书也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当董老师给我寄来两本书,细细阅读在她课堂里发生的教学故事的时候,我是兴奋的。

谢云老师的文字总是那么耐读,仿佛一不小心你就会被陷进他的“温柔”里,其实这是“绵里藏针”呀。他的《幸福教师五项修炼》、《跟禅师学做教师》,以及最近他主编的《“不乖”教师的正能量》一书,我都有细细地品读。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侯登强老师的《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茅卫东老师的《心平气和当老师》以及林茶居先生的《大地总有孩子跑过》等,那么有地气和生活味道。

这些“窗”,还有陈文芳在福州组织的1+1读书俱乐部,虽然我并没有参与,但他们俱乐部读的书目是可以共享的,跟随他们的步伐,我也会依样画葫芦地买来读,尽管读吧,读着读着就会寻找到自己了,读着读着也就能写了,写着写着也就有成就感了。2013年,我曾给自己订下的目标是发表两篇文章,我没有想到,我居然发表了10篇,算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这当中的功劳,恐怕“1+1教育网”要占一大半。

(四)“三生万物”

是的,我深受其“爱”,这些书滋养了我。而我也想着寻找更多的人,一起来抱团取暖,一起得到滋养。所以,2014年的6月,我和我的一位搭档决定在学校组建一个读书共同体,取名为“桐下读吧”。我们俩当时立下的宗旨是:哪怕那次读书会只有我们两个人参加,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我们的满腔热情下,我们的读吧开始“营运”了,到目前为止,已经稳步走过五年,基本保持着15人的读书共同体,两周开展一次读书分享活动,上学期间面对面分享,放假了就采用网络分享。

我们共读《教学的勇气》,品味“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我们要学会去倾听我们的学生。”我们共读《学校的挑战》,了解“实施‘合作学习’之后学生闲谈的现象,乃是教师自身话语不着边际、连篇废话所派生出来的,不是“合作学习”的结果,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课题过于简单。”我们共读《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明白写作的重要性。我们共读《孩子们,你们好》,明确一位老师的教育情怀可以达到的极致境界……我们设立了每年的6月9日为桐下读吧的周年庆,并举行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我们去山谷,我们去书店,我们去电影院,我们去公园,带着书,带着我们的阅读体验,一起愉悦着我们的人生。

与此同时,自我的阅读,我一刻也没有落下。我的阅读趣味也在逐渐转型,教育类的、心理学的、社会研究的,我都会涉猎。

2018年7月,去苏州参加了由半书房组织的《读了,再说》的读书会,三天三晚沉浸式的阅读,让我对阅读更多了一份热爱和坚持。

最近正在阅读的《反常识》,“我们应该在意的不是认知的升级,而是认知思维的‘反’。”这样的阅读,会让我越来越豁达,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系统。

感谢有文质老师的“一”,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让我的教育生活过得越来越有味道,也让我的思考和写作越来越有含量。

“书”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事。也庆幸,能让我遇见这本书,这个人,以及与这个人有关系的网站。否则,到今天,我都只有“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耗尽我的体力与心力。

所以,在教育之路上,我会一直带着“书”,走向“师生共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mm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