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一个朋友来找我玩,可是她没有待多久就急着要回去,说下午要带孩子去学英语。
我问她孩子不是上午才学了舞蹈吗?下午还要学英语啊?她无奈地笑着说:班上其他孩子都报班了,她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她的孩子,才4岁啊。
现在的父母在教育方面真舍得。
从怀孕,各种胎教,一两岁,各种单词,上早教,三岁开始,花再大的力气也要选择最贵的私立幼儿园。
再大点就更不用说了,周六周末各种兴趣班,寒暑假各种补习班,也不管是否有必要,更不管孩子是否乐意。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位家长说孩子暑假的时候上补习班要花费4万多。4万多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个人一年的收入。
为什么一向明智的家长,在教育的投入方面会变得如此盲从呢?
02
想起我们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就是读书读书,其他的兴趣爱好统统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等我们上大学了,学校里面举行各种才艺比赛,看到多才多艺的同学,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书呆子,什么都不会。
那时的孩子如今变成了父母,他们深知在好奇心满满的年纪,却只能背课文做习题的痛,不想让悲剧在子女身上延续,发誓要让孩子全面发展。
于是,教育便从娃娃抓起。
于是,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
学舞蹈,锻炼气质,学钢琴,陶冶情操,学跆拳道,预防色狼,要学书法,历练性情,学美术,感知艺术…
技不压身,多才多艺,是父母们对孩子最低的要求。
父母省吃俭用省下的钱给孩子报各种班,初衷是好的。但是能否量力而行,根据孩子的兴趣来呢?
你觉得有用的未必是孩子喜欢的。我们知道因材施教,这个材到底是指什么呢?我觉得它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
我们这一代,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每个人多了更多的攀比与虚荣心。他们恨不得孩子培养成全才。
为了所谓的面子,为了所谓的全面发展。强迫孩子学英语,学钢琴,学跆拳道。这真的是爱孩子吗?
03
或许在教育方面,我们都很焦虑,生怕孩子比不上同龄人。
听到别人家一岁的小孩不用尿不湿不会尿裤子,两岁的孩子说话清晰流利,你会不会焦虑?
看到别的孩子能说出很多英语单词,舞蹈跳得也好,你还会无动于衷吗?
关于报兴趣班,我跟李同学聊过一次。他说这个事儿怎么说呢?角度不同,说不清楚。
你想想,如果你不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他在班上不是要被孤立吗?其他小朋友聊的话题他能听懂吗?
我想了下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我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看过电视。他不知道小猪佩奇的故事,也不知道奥特曼小怪兽。
但是,换个角度,不依赖电视,不接触电子产品,不正是培养孩子更好的习惯吗?
我不觉得孩子不看电视就无法增长见识,相反,我给他买书,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不但体验读书的乐趣,也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何乐而不为呢?
04
想到送三个儿子上名校的陈美玲。她曾经说过自己的育儿经。她说下雨的时候,她喜欢带着孩子去体验,然后在雨中回答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学习。
小孩子好奇心很强。在真实的场景中教会他们基本的常识,做人的道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有很多人,开口闭口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却忘了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各种培训班,而是你!
有多少人自己做不到,却把希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边刷剧边辅导孩子做作业,自己看手机却强迫孩子认真的看书。自己的工作中不求上进,做的一塌糊涂,却希望孩子能得高分,上名校。
中国的父母,你为什么那么焦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否慢一点再慢一点,等着他成长,而不是填鸭式地让他学各种东西。剥夺孩子的快乐,强迫他们学习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你的孩子你一定知道他喜欢什么,在他还很小的时候,让他快乐地玩耍,稍大点,培养他的兴趣。从孩子兴趣点出发,有原则有选择地报班,不正是我们为人父母应该学习的吗?
不过话说回来,每周抽出一天,完完全全陪着孩子,陪他看书,陪他玩耍,甚至陪他去小区走走看看。我想他得到的远远比兴趣班得到的更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