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鸡鸣”与“昧旦”,表时间。鸡叫了,说明天快亮了。
“昧旦”具体指什么呢?
《说文解字》:“昧,爽,旦明也。一曰闇(àn)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大意):
《说文解字》说:“昧,爽,旦明也。”原文应该是“昧,昧爽,且明也。”脱漏了“昧”字,而且各版本把“且”写成了“旦”,现在改正过来。“且明”,就是将明而未全明。
(“昧爽”是一个词,是“将明而未全明”的意思,古文里有如下用法。)
《尚书•周书•牧誓》里说:“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甲子日凌晨黎明时分, 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这是说“昧爽”起行,“朝旦”(早晨)到达牧野。
《春秋左传•昭公三年》里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黎明起早操劳光大家业,后世守业的人却懈怠偷安。)伪《尚书》(梅赜(zé)所献《古文尚书》)阐述“昧旦丕显”:“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天未亮就想着如何光大自己的德业,坐等到天明。)
《汉书•郊祀志》(东汉班固)里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hū)爽,天子始郊拜泰一。”《史记•封禅书》把“昒”写作“昧”。
(《史记》原文:“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太一。”(十一月辛巳初一冬至,昧爽,天子开始郊拜太一。)
“辛巳朔旦冬至”是对应前文黄帝“己酉朔旦冬至”而言的。说明冬至均在朔之旦(初一的早上)。接着说“昧爽天子始郊拜泰一”,说明未旦(天未亮)时就开始郊祭太一。
《礼记•内则》说:“成人皆鸡初鸣适父母舅姑之所。未冠筓(jī)者。昧爽而朝。”未成年人要比成年人去得迟一些。(说明“昧爽”时间在“鸡鸣”之后。)
“昧”与“曶(昒)”古时多通用。许慎的《说文》区分了它们意义。“昧爽”作为一个词,昧是未明的意思,爽是明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将旦”之称。
昧爽是天
《说文解字》:“旦,明也。”又说:“爽,明也。”“昧爽”即“昧旦”。
昧旦——将明而未全明,即蒙蒙亮。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