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来又将是会是一个暖冬,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冬天是寒冷的。北风吹的窗户呼呼作响,窗户上的冰溜子足有半米多长,在数九寒天的季节里湖面上结着厚厚的冰,人们甚至可以在冰上滑冰。
那个时候的棉花还是紧缺物资,羽绒服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身上穿的衣服最厚的只是用丝棉做的内胆的棉袄,风大的时候很容易就吹透了。冬天里自己的手上和脚上被冻伤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直到参加工作之后这一状况才逐渐消失。
一到冬日里,大人们不是蜷缩在被窝里,就是围着火炉侃大山,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里会修一个火炕,把家里烧的暖暖的。有喜好杯中之物的,焯个白菜,调个萝卜丝,炒个花生米,能够配上一点猪下水之物就算是比较好的美食了。
我们这些不懂世事的小孩子们会兴奋的跑出去玩耍,在冰天雪地里堆着雪人,滑着冰,弄得身上脏兮兮的。既使回来被大人们一顿臭骂,心里也是开心的。
那个时候邻居左右的家庭条件基本上都差不多,家家必备的冬储菜就是萝卜白菜和大葱,每一家都会准备充足的过冬菜,要不然就很难熬过整个冬日。副食品都是统一配给的,没有票证是买不来的,能在商业系统里工作是让人非常羡慕的职业。
现在看一下这里的冬天哪里像冬天?已经是大雪季节了,室外最高温度能达到十六七度,已经有很长时间看不到湖面结冰的情景了,雪景也成了一个稀罕物。气温的上升也会导致人身体抵抗力的下降,一到这个季节,医院里的病人就会人满为患,很大一部分都是呼吸道疾病患者。
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虽然我们的科技目前来说已经足够发达,但是却不能改变四季更替变换的脚步,变幻的季节依然存在,但是那些气温的变化却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记得有一年去青岛,看到在冬日里的大街上走着的那些女孩子们居然穿着长裙,感觉到很诧异,心里会想,她们难道不怕冷吗?
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种时尚,在我们这个小城市里是没有人敢于那样穿衣服的,也只有在第二年的冬季街头看到有一些爱美的女孩子那样打扮。从衣着到装扮到街头巷尾的吆喝声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商铺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人们的服装也从厚重老棉袄变得多种多样。从郊外的那些工厂中看到烟筒林立,城市扩建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大,这些年的冬天已经很少能看到湖面结冰的现象。
在我的腿上,至今还留着被烫伤的疤痕,那是被热水壶烫伤的。因为冬夜太冷,在睡觉前总是会先往被子里放上一个暖水壶或暖水袋,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小腿上起了一个大水泡。原来是晚上太冷,脚挨热水壶太近,由于自己睡得太死,以至于竟然毫无觉察。
电热毯在那个时候是销量最多的一件床上用品,记得那时候由于有一些报道说电热毯容易引发触电事故,对于这一件商品的安全性还曾经引起过许多的争议。现在看来,任何一件新的商品出现的时候,都会引起人们的一些惶恐不安,或者是警惕。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一样,人们对他的恐慌不亚于以前人们对机器出现了恐慌。
随着人们生活上的富足,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也越来越多,以前的冬日里,人们的娱乐活动常常会在室内,现在也逐渐走向了室外。不仅是由于气候的转暖,还有文化传媒的普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更趋向于多元化,随着互联网世界的开启,人们认知世界的大门进一步扩大,对知识的需求就像气候一样逐渐升温。
如今家里的电器一应俱全,过去的旧时光也一去不复返,每到冬日里,还能够依稀记得过去的那些在寒冷的日子,有的时候也会怀念那个时候冬日里各家冬储菜的情景。今日的暖冬,虽然让这里的季节显得不那么分明,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却已经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时过境迁,暖冬的时间越来越多,想要看到冰雪漫天的天气,只有在电视上。如果想更亲近一些那些冰雪世界可以买上一张北上的车票或者坐上飞机,到北方那些有冰雪的城市去看一看,回味一下在冬日里戏雪的情景。
昔日的好职业已经被新的职业取代,曾经一些辉煌过的产业变成了落后的产能,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暖冬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有更多的科学家们和环保主义者参与其中的讨论和研究。我们普通人只有在暖冬带来的这些季节变化中,去偶尔回忆下过去的旧时光,想象一下那些经历过的艰苦日子。
过去的那些记忆,留下的更多是一些美好的痕迹,其实是一些苦,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今后的日子仍将继续,社会发展的车轮也会不停的向前,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也会随着今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有了暖冬的日子,心里面对冬天的讨厌也已经不那么的明显,毕竟冬天来临的时候,春天也就不会远了。
在暖冬的季节里,以前那些落叶的植物也不似以前那样只留下光秃秃的树枝,残留的树叶依然保持着绿色,装扮着这座北方的小城。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竟然有了一些在南方城市的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