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节,三类要杜绝的商家营销套路。理性消费,护好荷包!
贩卖焦虑逼你掏腰包的,不需要
购物节,往往偏激的文案,渗透在各个领域。
保健品领域有靠鼓吹“完美身材”来卖减肥药的,“你准备好夏天的身材了么?”。
教育领域有靠着威逼利诱卖课的,“您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这种贩卖焦虑的本质是恐惧诉求(fear appeals),即引起受众的恐惧情绪,以激发受众的防御机制,或者自我保护行为的劝服性传播行为。
心理学家Witte指出人们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会有两种心理过程:
1)威胁评估: 这个事儿对我有威胁吗?如果一条广告散播出的讯息是,这个事跟我息息相关且对我有严重威胁,那我就紧张了。
2) 效能评估:这个问题能被解决吗?如果广告说,它有解决的方法,那人们就很容易听从指示。
这就是比较典型的打一巴掌给颗糖的操作了。
先吓到你再伸出援手,让你花了钱还心存感激。
被这类广告刺激到购买欲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在你看到这个广告之前,广告里说的问题对你来说是个问题么?
不要为别人给你制造的问题买单。
//华而不实收粉红税,不需要!
“粉红税”是一种价格差异。
某些产品在功能上相同或相似,但将其推广给女性消费者时可以定价更高。
美国研究人员经过对市面上大量的商品对比发现,商家对目标群体为女性的商品定价更高,且并不是个例,粉红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纽约消费者协会(DCA)2019年的调查显示,在美国女性平均收入仅为男性的78.6%的背景下,面向女性的产品更贵的情况占42%,而男性产品价格更高的情况仅有18%。
这等于女性不仅没有男性挣得多,生活成本还比男性高。
2019 DCA的调查还总结了那些产品较容易包含“粉红税”。
在产品中,个人护理产品占比最高达13%,在服务类中干洗类占比最高达64%,此外理发与修车分别占40%与30%。
粉红税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内也不例外。
同样的一个鼠标,因为加上了女性化的装饰,价格能立马涨逾20%。
为何要抵制粉红税?除去上述内容里,粉红税给女性带来的额外经济负担之外。
粉红税的存在本身也是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消费主义中对女性需求有两大普标的刻板印象:
1)粉红色、小体量、包装美。
2)女性更追求商品的外观和附加值,而不是产品性能,男性才注重实用。
大规模存在的粉红税,从婴孩时起就尾随女性的一生。
1994年时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一项研究调查已经发现,每年每位女性平均要支出大约1351美元的“粉红税”。
直到2015年,DCA公布的调查结果仍显示女性被收取粉红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关注品质,当心性别溢价,从购物节做起!//
偷换概念煽动消费的,不需要
很多商家喜欢把“爱自己”,“投资自己”等概念运用在推销商品上。
对自己“好一点”,所以厨房里空气炸锅、咖啡机、早餐机都该买好;人要有上进心,所以各类的知识付费课程怎么可以心疼钱呢?
但高品质的生活不一定要物质的堆砌,高档生活用品不等于高品质的生活。贵物贱用,甚至是贵物不用,都会是浪费。
同理,投资自己没有错,但这个范围太广了。
你想要学一门新技能用来创收?培养业余爱好?还是直接拿这笔钱去投资理财呢?
知道自己的终极需求,才能做到让钱为自己服务。
什么样的生活对你来说是有品质的,你在意的是哪里?
明确自己的需求后,把钱花在符合自身需求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听信商家的煽动。
在当前信息泛滥、内容过剩、良莠不齐的多媒体传播语境下,如果自己的观念不坚定,很容易被商家的言论混淆视听。
就算是可以帮助你强身健体的健身会员,助你学习的只是付费,也有可能并不适合你。
不为贩卖焦虑的宣传买单,也别被虚无派的“正能量”广告迷了双眼。
面对购物时的修行,应对冲动购物时两个比较关键的点在于:
1)学会延迟满足。
2)看清购物动机。
所有想要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当下立马买到,按照必备程度列出优先级,按照自己消费水平有规划地购物,培养自己适时延迟满足的习惯。
认清自己想买一件东西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就那么多,大多数都是都是必需品之外额外买给自己的。
买新的健身服并不会让你离好身材近一些,自己刻苦锻炼才能有效;
买名贵的收拾也不见得能让你精致许多,一个人的精致体现在方方面面,细节才见真功夫。
让自己学会驾驭金钱驾驭消费,我们消费者一届比一届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