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今天阅读第一部分第三章《学习的要素(难度)》
对孩子来说,任何活动需要有挑战才有乐趣。为什么挑战会带来乐趣?我想是在活动中能让孩子努努力就能够实现目标,会让孩子有成就感吧。
那什么样的挑战才会有乐趣呢?准确地说,是难度适宜的挑战会带来乐趣。这涉及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学现象:心流(flow)
什么是心流呢?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你尽力做一件事情,整个人完全沉浸其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你可能有点累,但状态很好,完全不想停下。
当孩子学习一样东西投入进去的时候,就处在心流状态。
为什么沉迷游戏者众,上瘾学习者少呢?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被称为“心流之父”,他用一张图说明了这其中的关系,即只有当技能与挑战恰好匹配时,才能进入心流状态。
难度适宜,感觉自己尽力就可以应对挑战,这就是实现心流的状态。
我们希望孩子的学习尽可能多的处在心流状态。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各个科目的技能水平,了解学习任务给他带来的挑战到底是过大、过小、还是适宜。
理论上,调查技能水平和匹配难度最好由老师来做,实际上,只能由父母来做。
为什么说只有父母能给孩子做技能调查和难度调试匹配?
宏观上说,国家设计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让所有适龄国民能够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得到基本的教育,其次是考虑教育公平,再次考虑为各行业培养人才,所以只能是整齐划一的教材和教学进度,而不会针对每个孩子的技能进度进行个性化调整。
微观上说,当一位老师面对的孩子超过十几个时,精力上就做不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而调整教法和匹配难度),只能因教材施教(因循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教)。
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技能调查和难度调试?
——细观察、常询问。
观察孩子今天是迫不及待的要开始学习了吗?还是开始用各种方式拖延了呢?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孩子还在跟您念叨他得意的成长,训练中的趣事,还是无精打采?询问孩子对某项学习感觉太难还是缺乏挑战?并根据孩子的反馈做好个性化难度调试,把握孩子是不是在尽力后刚好可以应对挑战。
调整难度,不是把高目标降低目标,也不是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而是把目标分解为让孩子感觉可控的一系列子目标。
比如,给自己定了一个减重目标:两个月减两公斤。什么是合适的目标分解呢?每周减250克?不对,这个目标变小了,但仍然是不可控的。正确的分解是落实到每日饮食摄入热量和每周锻炼时长。这是可控的,能做到的。
感悟:学校教育提供的是整齐划一的教育,是为大众服务的,所以要求大致在一个适合中等学生(或中等偏上)发展的水平上。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应该比任何人都细致入微,事实上,也只有父母才能做到对孩子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现实是:有多少父母不懂孩子,尤其是觉得教育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事,在这样错误认知的驱使下,不少父母根本就不清楚孩子在学校是什么状态,哪一门学科上是特长,哪一门学科是短板也不清楚。只要孩子考试得高分就OK,甚至不履行父母职责,将孩子“扔”给课外补习班或私立学校而不管不问。
孩子才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业。经营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才是真正成功的父母。
联想到最近很火的谷爱凌,她不仅在体育(滑雪、骑马)、艺术(钢琴、模特),而且在学习(秋后即将进入斯坦福大学)方面都表现的异常出色,这样一枚妥妥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难道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吗?绝对不是!
当我们认知有了,也了解了孩子的短板学科或活动时,怎么调试分解目标可能就成了一个难点。下图是作者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学习计划促进表”,结合了目标、反馈、难度三个学习力要素。只要我们按照这个表格去尝试,我相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习计划促进表
网友评论